首页 > 实时讯息 >

泉州味道的“视觉味蕾”

更新时间:2025-04-04 10:24:00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相信来到泉州,每一个人的舌尖都可以回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和文化坐标——这一刻,我们本就都是“泉州人”,味蕾会带着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泉州味道”。

“市井十洲人”汇聚“泉州一桌菜”,“泉州家乡味”融合“世界烟火气”。如果说“半城烟火半城仙”是泉州的城市印记,那么“一纵一横写春秋”就是泉州饮食文化的坐标系。

“市井十洲宴”(图源:泉州味道)

“纵轴”,是中原文明与闽越文化的历史性交融。衣冠南渡带来中原的丰茂食材、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与闽南本土物产和特色食俗水乳交融,产生出美妙的嬗变。

千年前,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刺桐港,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传教士带来的清真牛肉文化,和中原传入的羹汤文化交融,成就一碗浓香的泉州牛肉羹;而百年前的泉州华侨,在海外想念的这一口,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滋味。回到泉州,尝一碗牛肉羹,此心安处,皆是人间烟火。

烟火乡愁:侨乡牛肉羹

面线糊,是泉州的国民小吃,细长柔韧的面线,一如泉州人的坚忍与长情,也“缠绵”在泉州人记忆中的一个个年节、一项项习俗中。早年泉州华侨回国探亲后,最爱带回家人亲手烹制的面线,让家乡之味飞越千山万水,牵连起千丝万缕的思乡情愫。面线糊配上润饼菜、粉团,故乡的味蕾记忆更加圆满而柔润。

千丝万缕:泉州面线糊

“横轴”,是来自海丝文明和刺桐文化的全球性链接。发达的海上贸易,造就了古刺桐城兼容并蓄的繁荣盛景。宋元刺桐港的高光时刻,上承唐盛时期闽地的海丝源起,下启闽南与“大航海时代”的风云际会——伊斯兰饮食文化,南洋华侨带回的异域食材、香料、调味和技法,世界性“舶来物种”源源不断地输入,共同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泉州味道”。

朱熹《论语注》云:“姜通神明”,意指吃姜可以让人神清境明。姜母鸭是闽台餐桌上一道经典名菜,海上丝绸之路“舶来”的正番鸭,被老姜母催发出全新神韵,是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的上选,也饱含着泉州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精神特质的满满正能量。

神清境明:古早味姜母鸭

逐浪而行,向海而生,来自遥远异域的食材、香料与调味料由这里输入,让中国人的味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沙茶烩虾球”——精心调制的沙茶酱与脆嫩爽滑的虾球,形成了极具南洋特色的侨乡风味,也将一段波澜壮阔的海丝往事留驻舌尖。

丝路帆影:沙茶烩虾球

“春秋”,是人文积淀与人间烟火的情感共鸣。自宋元以降,在泉州的历史舞台上,文人墨客、旅行家、传教士、高僧大德、美食家星光闪耀,比如林洪、马可·波罗、李贽、弘一法师等,他们以充满人文色彩的记录和传播,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值得回味、值得追寻的饮食文化富矿。

有宋一代,簪花蔚然成风,是宋朝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泉州,簪花围风俗传承至今,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泉州新国潮文化标签。“簪花风韵”,以低温澳带与樱桃白萝卜、泡椒莴笋、永春竹笋等泉州本地山海食材,融宋朝簪花的古典意蕴于“莫奈花园”式的场景呈现,寓意泉州在中华传统文化赓续与国际化视野之间,展开面向“世界美食之都”的新格局和新风韵。

簪花风韵:澳带拼三珍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千年以来人文荟萃,也正如弘一大师为明代泉州籍思想家李贽写下的诗句——“清源毓秀,万古崔巍”,一代代文化群贤闪耀,留下了刺桐城星光璀璨的人文精神遗产。“进贤菜”,复原自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的名著《山家清供》,取当季时令蔬菜,以其清鲜之味,于一席盛宴中,感受弘一法师“华枝春满”的清静之境。

毓秀崔巍:山家清进贤菜

最后,是历史场域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在“晋江经验”指引下,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的文化自信融入盛宴,美食文化和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必将成为泉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舌尖会带着我们回到故乡,也会带着我们感触未来。“泉州味道”,其实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热爱,共同的乡愁,也是共同的期待。

来源:泉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