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潮的螃蟹丨清明追思,不仅是缅怀

更新时间:2025-04-04 10:01:00

□化定兴 刘家承

清明时节,追忆逝者,悼念英灵。

中国人重生贵死,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敬畏。对逝者而言,生者的态度,是对其生命价值的评判。我们常说“盖棺定论”,所谓的“定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当一个人去世后,活着的人对其是何种态度。

2月10日,湖北武汉,人们在武昌殡仪馆大厅外排队等待送别黄旭华院士。(图源:新华社)

今年2月,武汉的街头被鲜花淹没。人们排着长队,手持白菊,送别一位隐姓埋名30多年、为祖国铸就“水下长城”的科学家——黄旭华。

而在四年前的长沙,这样的场景因袁隆平的离去而上演:数万市民冒雨送行,全城花店菊花售罄。

追悼会结束后,从明阳山殡仪馆运走悼念袁老的鲜花足足有32卡车。

2021年5月23日,全国各地的民众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悼念袁隆平,鲜花摆满了空地。(图源:央视网)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这或许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而这些感人瞬间,映射出的则是国民对国之栋梁的无限崇敬。

清明之际,慎终追远,时光中的国士群像,成为国人追思的对象。无数后来者,以最诚挚的方式,在芳草萋萋的墓碑前,缅怀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生动诠释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不是简单的集体追思,而是文明根脉的当代觉醒。

当下的人们逐渐明白,真正的文明根脉,不在热搜榜单的浮光掠影里,而在实验室的灯火通明中;真正的精神丰碑,不在聚光灯下的虚妄狂欢中,而在祖国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时下,流量明星的光环渐暗,娱乐至死的喧嚣亦被时代洪流悄然冲淡。

在湖南,一趟趟红色研学专列开往伟人故里韶山;在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访问人数超过2.3亿;在湖北,吊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队伍蜿蜒不绝……

这是Y831次“韶山号”,2025年首趟“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

这些现象共同勾勒着一个清晰的轮廓——那些曾被娱乐八卦占据的流量高地,正迎来一场由真正“民族之魂”引领的复兴浪潮。

昔日“肉体恣意而行,灵魂惊慌失措”的风气,正得到扭转与重塑。

这种转变背后,是新时代下年轻人价值观的回归。

当记录“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的影片在B站热映,当《功勋》系列短剧蔚然成风,化作一股文化潮流,人们已经体悟到,国士之魂并非纪念馆中静默的展品,而是深植于民众血脉中的文化精髓。

这些洋溢着时代风貌的叙事,犹如一场无声却炽烈的精神冶炼,引领着社会从追捧“网红”的风潮中抽离,转而追寻“国魂”的光芒。

这些并非偶然传播事件的背后,折射着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变迁。

从“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时空对话,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动人吟唱,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正逐渐超越器物层面的满足,而触及精神世界的核心。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一变迁赋予了我们更加从容的历史视角,更加清醒的现实认知,以及更加坚定的未来信念。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图源:湖南大学)

在长沙,每天都有年轻人在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下驻足,在橘子洲头感怀;2024年国庆,平台大数据显示,红色景区游客中,年轻人成了主力军,“90后”占比最高达到了36%,之后是“80后”占比33%,“00后”的占比达22%。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当一个民族开始自觉传承精神血脉,就意味着在崛起之途中更有力,更向前。

这种转变也源于更深层的时代共振。

当科技创新成为国运所系,人们开始懂得,真正支撑民族复兴的,不是流量泡沫,而是那些在实验室里皓首穷经、在田埂间躬身耕耘的身影。

岳麓山实验室农科院片区。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乏勇于探索的人,他们的火种支撑着民族的精神原乡。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英雄国士是民族闪亮的坐标。他们在饥馑年代里播种希望,在科技困境中开凿前路,在精神旷野上树立路标……他们的存在,让“民族的脊梁”这个意象变得具体可感。这些身影叠印成五千年文明长卷中最坚韧的纹路。

这个清明,我们追思的不仅有国士,还有众多的英烈,既包括革命先烈,也包括抗日英烈,以及在和平年代牺牲的凡人英雄们。

当反全球化的潮汐冲击固有的价值堤岸,向历史借取前进的火种,在民族精神中汲取滋养,这是我们应对时代变局的底气所在。

越是动荡的世界,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力量。

细雨绵绵,思念悠悠。追思,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曾俯身大地、对祖国爱得深沉的人,他们正化作泥土下的根脉,在清明里抽出一茬茬新绿。

这是他们闪耀的荣光,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