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786人盼路急,紫阳县瓦庙镇38天破局

更新时间:2025-07-26 18:19:00

(通讯员:陈浩轩 审核:程锐 供稿单位:紫阳县瓦庙镇人民政府)7月24日清晨,老庄村五组的土路上突然炸响“哐当”声。68岁的王正明攥着烟袋锅子冲出屋,黄澄澄的挖掘机正把积了五年的硬泥块碾成碎末。换在往常,这样的噪音能让他把搪瓷缸子摔在石桌上,可今天,他往前凑了三步,喉结动了动:“这声儿,听着舒坦!”

这“舒坦”,藏着五年来扎心的疼。

2023年梅雨季,10岁的孙子往镇小学跑,在三组坡上摔进泥坑,膝盖磕在石头上,血把校服浸出黑红印子。王正明背着孩子往卫生院赶,泥没到脚踝,孙子的哭喊声混着鞋帮子的“咯吱”响,像割耳朵。现在孩子膝盖上的疤,比路上最深的坑还醒目。

这道“疤”,在6月16日的老庄村五组院落会上被撕开。

陈宗春家的灯泡在风里晃,三十多个村民围坐长条凳,蚊子在昏黄的光里打旋。村支书彭强刚念完民情表,王正明就磕着烟袋往人群里挤:“张德明家收玉米,三轮车陷在拐弯处,五个人推了俩小时,他媳妇蹲在泥里捡玉米,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赶场要提前半小时出门!”四组李桂英把蒲扇往腿上一拍,“上月卖芍药,收购车进不来,眼睁睁看着鲜货烂在地头!”镇党群连心网格队队员苏源的笔尖在《民情纪实簿》上戳出小坑,“土路难行”被红笔圈了三圈。

王正明没抱指望。修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仅仅只靠他反映就能使政府动工修路。可这次,苏源在院落会上大声说道:“乡亲们,你们说的,我记着了,会一开完,我就立刻回去跟村里研判,然后报给政府”

谁能想到,这“记着”真成了事儿。

6月17日天刚亮,老庄村支部书记、网格队队长彭强揣着三本台账往镇政府跑。镇人大主席、联村领导程锐翻着台账,指腹在“王正明”“李桂英”等名字上反复划过,猛地拍了桌子:“786人的事,等不起!”

6月18日镇政府例会,这份“高频诉求”台账引发热议。镇长金和平的钢笔在“30天内开工”那行划了粗线,镇项目办主任覃建峰领了任务:“财政专项拨款,80公分碎石垫层+18公分混凝土,30天工期!”

从6月18日到7月24日,38天。王正明看着覃建峰带人量路、钉桩,看着施工队开进村子——挖掘机碾过路面时,把他过去摔过跤的坑碾得粉碎。


“8月下旬准能通车!”覃建峰拍着他的肩膀,“这次路做好了,雨天再不会积水了。”王正明盯着施工图笑了:“我细娃儿说,路通了就要骑自行车上学。”

工地上,张德明帮着挪界碑,他那辆去年陷泥里的三轮车擦得锃亮。李桂英挎着满篮豆角走过,步子轻快得像踩棉花。王正明蹲在土坡上,烟袋锅的火星明明灭灭——他好像听见30天后的车铃声,混着孩子们的笑,顺着即将铺好的水泥路,飘得老远。

这轰鸣里,有这几年土路阻碍出行的委屈,更有“说了就管用”的盼头。正如镇党委书记王琦说的:“路修得快,是因为民心比路更急。”这正是瓦庙镇“六个一”工作机制跑出的民生加速度。(组建一支“党群连心”网格队、建立一本“精准对接”通讯录、开好一场“共话发展”院落会、纪实一本“民情民意”纪实簿、畅通一个“民意诉求”直通车、设立一部“民情民意”热线电话)

编辑:李娟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