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关键词 读懂一季度我国的外贸数据丨象北京
4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
今年以来,美国不断以莫须有的理由,对中国加征关税。而中国则予以坚决反击。
面对压力,中国的外贸情况如何?一季度,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窗口。
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和海关总署的分析中,我们捕捉到了这样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一片大海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过了10万亿元。
这样的成绩,取得很不容易。
早在今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同时,还取消了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
虽然几天之后,美国又恢复了这项关税豁免政策,但这种反复摇摆、朝令夕改,既损失了美国的信誉,也很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
到了3月初,美国又以芬太尼等问题为借口,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关税……
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之中,中国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依然十分亮眼,尤其是出口,6.9%的同比增速,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这种韧性,再加上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给了我们应对一切挑战的底气。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外力也许能掀起一时的风浪,但终归会被大海所消解掉。

【关键词二】人心向背
说完了中国这片大海,再来说说人心向背。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有这样一组数据很值得关注:
今年一季度,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干扰和冲击下,中美双边贸易仍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1.11万亿元,增长4%。
市场的反应已经充分说明:
滥施关税政策、打贸易战的做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也不得人心。
而这种人心向背,假以时日,也必然会由美国人民,反映到美国国内的政治上。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根据一季度数据,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仅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10.8%左右。
而与此同时,一季度,我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实现了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东盟进出口,更是出现有力增长。

这些都充分说明,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我们在迎击的同时,是能够通过转向其他市场,化解其带来的影响的。
就在上周,中央层面举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会议:中央周边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
对中国来说,贸易战是危也是机,把握好这种机遇,我们不仅能展示自己的韧性与底气,也能够以大国的自信,吸引团结更多国家。
【关键词三】中西部
中国经济是一个整体,贸易形势的变化,同样也给各省带来很多机会。
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方面就提到,今年一季度,我国中西部的进出口成绩很亮眼。
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机电产品增长17.4%,高于全国同类产品出口增长8.7个百分点,占中西部地区出口总值的64.7%。其中,手机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21.4%、9.3%。
这一方面说明,世界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空间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西部地区抓住了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在以沿海省份为主导的外贸格局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生力军。

拿中部大省河南来说,今年1-2月,手机、汽车(包括底盘)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5.2%、9.4%。既擦亮了大国的产业名片,也为中国的外贸做出很大贡献。
可以说,河南的发展,既是中西部抢抓机遇发展的代表,也是中国步伐稳健前行的缩影。
【关键词四】大门始终敞开
面对关税问题,中国的立场很明确。
谈,大门敞开;打,也将奉陪到底。
事实上,就在美国不断挥舞关税大棒的同时,今年2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其中,既有“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这样的加法,也有“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这样的减法。
即使在这个月,美国对我们不断加税,中国还面向境外旅客,推出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的便利政策。
而这也充分印证了我们常说的这句话: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从外贸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资企业超过6.7万家,创近3年同期新高;外资企业进出口2.99万亿元,连续4个季度实现增长。

面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广大外资企业用实际行动和中国站在一起,表达了对中国开放姿态的支持。
有底气、有支撑、得人心,正是这些因素,让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天塌不下来”。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 王艺轩 于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