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推上“天价”,中美贸易战升级背后,白宫算错了这笔全球大账
特朗普关税大棒挥向全球,至今遇到的几乎唯一强劲对手就是中国。双方你来我往毫不手软地把关税推上“天价”,不过对峙中事情似乎又有着悄然变化。美国矛头对准中国,中美经贸关系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两国贸易战前路如何?

Part.
1
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特朗普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了。从竞选时期,特朗普就不断释放信号,威胁要对华加征超过60%的关税,并取消最惠国待遇。上任美国总统仅13天,特朗普就宣布对华加征10%的关税。3月4日,特朗普再提向所有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再加征收10%的关税。中国予以了反制,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0%的关税,并出台稀土资源出口管制等措施。

双方更大规模的对战,自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开始。当天,特朗普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对全球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其中,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同时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全球发出不要回击的警告。
然而中国并没有理会。4月4日,中国连发11条对美制裁,包括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34%的关税,加征部分不得享受任何关税减免政策,以及将多家美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等。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特朗普政府本轮关税政策已突破常规边界,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更以“胡作非为”直指其本质。该政策直接导致国际贸易秩序严重失序,企业经营决策陷入停滞,全球供应链遭遇剧烈震荡,美国经济预期急剧恶化,市场恐慌情绪持续攀升。
而自这时起,特朗普及其政府成员开始不断放风,希望中国打电话。
特朗普“等电话”也成为网络热梗。随着时间的流逝,中方毫无回应,美媒开始指出,特朗普政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对世界最大制造国开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美方所谓“未接到中方来电”的抱怨,实则是其团队专业准备严重缺失的映射。无论是决策层“上头”了,还是特朗普对团队提出脱离现实、强横无理的要求,都导致双方难以在理性层面寻求建设性共识。

在股市暴跌,数十万人抗议游行的压力下,特朗普于4月7日对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对等关税”生效前取消对美产品的34%关税,否则美国将对中国产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

4月9日,全球“对等关税”生效当天,特朗普宣布暂缓对其他国家征收“对等关税”90天,但对中国的关税加征总额上升到104%。
外媒开始重点关注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认为关税战可能主要就是打中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特朗普政府本轮“对等关税”举措,其核心诉求是通过缩减对外贸易赤字来提振就业,以此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并非单纯针对中国。然而政策引发的金融市场连锁反应却超出预期:股市承压尚在情理之中,美元汇率与国债价格同步下跌、国债收益率逆势攀升的“三杀”局面,直接触动了华尔街金主们的敏感神经。

特朗普宣布暂缓“对等关税”90天之际,正值美股暴跌,美债和美元被大量抛售。这一现象被称为“股债汇三杀”,对美国经济来说是重大危险信号。

Part.
2
4月10日,根据白宫一项行政令,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已经达到145%,包括本轮增加的125%以及3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20%。随即,中国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终极加税公告,自4月12日起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并声明,中方不会再理会美方的继续加税。
两天后,多家美国媒体发现,根据美国海关的最新指南,智能手机、电脑、半导体等电子设备和零部件得到了豁免。美媒称,这一消息利好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和英伟达,这些公司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和零部件需要在中国生产。

但随即,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在电视采访中声称,这些产品将在“大约一个月内”被纳入新一轮关税征收范围。
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即将启动国家安全关税调查,重点关注半导体和整个电子产品供应产业链。并要在美国当地时间周一详细说明这部分关税。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特朗普反复无常的表现,正是他外表过度自信,内心极其不安定的现实映射。
与美国政府缠斗,中国已经领教颇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中方立场始终清晰明确,美方罔顾世贸规则,反复玩弄关税数字游戏,其行为已逾越合理边界。须知当关税推高至80%乃至100%,正常贸易秩序将难以为继。对此,中国商务部门严正指出,若美方执意将经济规律与基本常识抛诸脑后,继续沉溺于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终将自食其果,沦为国际社会笑柄。
中美关税战的起点还要回望8年前。

2017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之际,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美国贸易进口的21%。美中贸易逆差达1.87万亿美元。对此,特朗普曾深感不满。他曾多次表示中国赚走了美国人的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 汪昌云: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天然要求其贸易逆差与资本顺差并存。中美贸易的本质逻辑在于:中国通过出口积累外汇储备,但资金以美债等形式回流美国,实质形成对美融资。中国虽获账面贸易盈余,却将资金廉价借予美国;而美国刻意聚焦贸易赤字,却选择性忽视资本账户持续获得的资金注入。究竟谁在贸易关系中真正获益,答案不言自明。
而贸易战背后更为深刻的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美国产业空心化与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一问题多任美国总统无法解决。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特朗普政府虽意识到贸易赤字与产业空心化的深层关联——后者既削弱美国经济根基,又导致财政收入渠道持续萎缩,但其开出的政策药方却显露出明显的粗暴性与逻辑缺陷。
Part.
3
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开打贸易战。

从2018年6月开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陆续公布了对华征税清单。中国也相应地出台反制。当时的中国仍然希望与美国谈判,但美国的态度却尽显傲慢。2019年5月,中国的代表团即将赴美谈判之际,美方突然将2000亿美元输美货物的关税税率由10%提升到25%。直到2019年年底,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同意降低税率,但中国需要加大对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的购买。
多轮加税后,据估算,在整个特朗普1.0时代,他共对价值约38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涉及数千品类。而由于贸易战,许多中国的制造企业开始寻求向周边国家转移产业链,以求自保。

2021年1月20日拜登上台,他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进行了批评,但仍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政策,甚至扩大了征税范围。同时,拜登政府更注重实行“小院高墙”,重点打击主宰未来的关键产业,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

到2023年,中国商品在美国贸易进口中的比例已经降至13.2%,中国在美国贸易进口国中的排名也跌到欧盟、墨西哥、加拿大之后,位居第四。
2024年,美国参议院和美国著名智库分别出了两份报告,评估了贸易战6年的对华打击成果。其中,参议院的报告里明确写到,在美国多年的封锁下,中国在世界贸易出口中的比例却一直在上升,中美贸易出口额的交汇点恰恰在2019年左右,此后,中国的出口额不断超过美国。而皮特森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写到,过去6年,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92%都被美国进口商承担,并且进一步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中美贸易的显著特征是通过第三方国家间接进行,这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嵌套。历经多年经济规律塑造,该产业链已形成中国供应大量原材料与关键零部件、多国协同参与的复杂格局。我曾向国际友人如此比喻:全球贸易绝非可切割的“经济饺子”,而是如意大利面条般深度缠绕的共生体系。在此现实下,中美经贸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状态。
Part.
4
贸易战的苦,中美两国普通民众都在经历。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美国小型制造企业因贸易战遭受重创,直接造成约40万人失业。这种冲击已显著拖累其GDP表现,数据显示,仅上一轮贸易战就使美国GDP增速损失0.5个百分点。

同时,美国的农民也深受贸易战的损害。美国大豆、玉米等产品的主要出口地是中国。目前这些产品全部处于禁运状态。据美国大豆协会估算,持续的贸易战将导致这些农民破产。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美国误判关税战红利,现实却适得其反。当前数据显示,关税政策不仅未达预期效果,反而加速反噬美国经济——华尔街主流分析已将硬着陆风险概率上调至60%。特朗普政府曾自信关税政策可“包治百病”,现实却遭遇重大挫败:金融市场暴跌范围及深度,已直接动摇美国信用根基,其金融体系稳定性正面临空前挑战。这场战略豪赌的代价,正通过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逐步显现。

在中国,外贸从业者们自特朗普开打关税战以来,一直过着战战兢兢、走钢丝般的日子。在中国的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有出口商挂出“贸易战关系你我他,出口转内销”的吆喝。中国的外贸出口大省广东及长三角地区的港口,货柜静静地堆积在仓储区。由于高到失去经济意义的关税,中国已经暂停向美国发货。
据中国官方数据,目前对美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14.6%, 总量占中国GDP的2.3%。2024年,中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有近70万家。与美贸易断链将直接影响这些从业者的生计。同时,美“对等关税”打击了越南等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令中国外贸商左右为难。

7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施压越来越重,而中国的回应也越来越强硬。4月7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伦在公开讲话中提出,外国向美国“全球公共产品”支付成本的5种方法,包括接受美国关税、不得报复,买美国产品,对美军购,投资美国,甚至直接向美国财政部打钱。
4月8日,特朗普更在共和党筹款晚宴上表示,有许多国家都急切地想“拍他马屁”,与他达成交易,“我告诉你们,这些国家的电话响个不停,他们急切地想达成协议。求求你先生,达成协议吧,我什么都可以干。”

尽管特朗普还未公开具体哪些国家在追着美国达成协议,但中国无疑是目前对美态度最为强硬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 汪昌云:
当前国际局势本质是服从性测试,多国被迫选边站队现象将在后续双边谈判中愈发凸显。美国主要战略意图是压制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因此现阶段中国若主动让步,不仅难以换取实质成果,更将削弱战略主动性。对此需保持战略定力,做好心理和政策的长期应对准备。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中国反制美国的最大底气源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硬实力。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全球35%(美国仅17%),兼具规模与品质双重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拥有联合国全部666个细分工业门类,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堪称世界唯一,构筑起对美博弈的铜墙铁壁。
4月11日,面对众多记者质疑特朗普不断声称要和中国谈协议,但为何不亲自拿起电话沟通,白宫发言人莱维特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我不会评论,正在进行的沟通或是可能不会发生的沟通。或其他任何一种。这部分由国家安全部门负责。”
在美国舆论界,外媒越来越质疑,特朗普政府其实没太多牌可打。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美国的做法浪费了它的一手好牌,它明明可以凭借美元霸权地位、市场竞争力、金融科技创新三大支柱,本可通过国际协作重构全球化并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却选择破坏营商环境的关税手段,导致贸易战急剧升级。
中美贸易战在短期内急剧白热化升级,是否是特朗普的失误之举,中美可有转圜余地?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我对局势发展持审慎乐观态度。美国决策层或将较快意识到当前策略的反噬效应,从而主动寻求与中国对话协商。基于双方共同利益考量,预计关税争端有望在近期通过协商得到妥善解决。

尽管中美被看作是本轮贸易战的主角,但特朗普的政策面向的是全球。中美如果断链、脱钩,各经济体就不得不在二元选择中寻求出路,是屈从于特朗普的敲诈式施压,还是携手维护稳定公平的国际秩序,此番选择超出了贸易范畴。

制片人:宋阳
编导:胡远蓉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