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郑家建:阅读照亮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殷切嘱托“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从甲骨金文到竹简帛书,从活字印刷到数字阅读,文字的载体在不断革新,但阅读作为文化基因传递的纽带始终未变。当数字浪潮悄然改变传统认知模式之时,青少年阅读更应被视作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精神仪式。这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密码的破译与重构,是塑造文化生命共同体的诗意实践。
以阅读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青少年可塑性强,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崇高理想的引领和思想伟力的感召。在中国传统理念中,读书即是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革命历史读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等经典文本构建的并非简单的道德教条,而是将价值准则编织进跌宕起伏的叙事经纬,潜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凝结着厚重丰富的育人资源,徜徉其间,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培养道德、塑造品格。在“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求索中读懂美好理想的追求,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吟咏中感受家国天下的担当,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忧思中领悟为民报国的赤诚……这种跨越时空的浸润式灵魂交流,让道德教育不再是悬空的宣谕,而成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便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悄然矗立。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引导青少年读好书、读经典,将藏在纸背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根植于心的价值系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进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书香中找到人生坐标和青春航向。
以阅读建构青少年的认知体系。青少年阶段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已经具备深度阅读的心理期待和物质条件,正是通过阅读重塑认知结构的最好阶段。阅读不仅是简单的文本解析或知识叠加,更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双向奔赴”,让青少年在古今交汇的文字星图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读鲁迅,不仅看见“铁屋子”里的呐喊,更在《故事新编》的戏谑中领悟解构的勇气和诗学的浪漫;读《哈姆雷特》,不仅为复仇的延宕焦虑,更在“生存还是毁灭”的诘问中触摸存在主义的先声。通过阅读,青少年在思想的悬崖绝壁上不断攀爬,逐渐形成多维度的认知建构,一点点地突破经验边界的藩篱,在文学隐喻的迷宫中完成对世界的重新测绘。站在人工智能重构认知版图的临界点,青少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历史厚度的认知锻造,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打造一支包括各学科教师、“五老”队伍、专家学者、学生家长等在内的高素质阅读指导队伍,开展“师生同读”“亲子共读”“领读者伴读”等活动,形成人文生态圈,让青少年自发踏上追寻知识的远征,在陪伴下阅读、笑声中成长。
以阅读培育青少年的实践能力。阅读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实践能力的生长原野。从《尚书》《左传》的“知易行难”、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到现代学术的“田野考察”,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阅读与实践关系的深度体察。朱熹谈及:“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的知识获取、思想探索、精神形塑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搭建起实践的脚手架,形成能力迁移,让书页上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智慧。要继承和发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拓展儿童青少年沉浸式阅读的路径与场景,有计划地带领儿童青少年,以教材和经典名著等文本为线索,以AR等新技术为媒介,走进大美山河与先贤对话,亲身体验书中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典故,让青少年学生在“虚实共生”的知行体系中探寻真知,达成符号系统与具身经验的动态平衡,在文化知识可感、可知、可参与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体验,将奠定其一生的精神底色。“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豁达,教会青少年在困境中保持超越性视野;“大庇天下寒士”的悲悯,培育着青少年的精神格局。正如“横渠四句”所言,读书不仅是审美体验的获得、个人修养的阶梯,更是文明存续的命脉。今天,我们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视域中观照青少年阅读,实际上是在建设一个贯通文字、思想与生命的立体化文化认同工程。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诗经》中听见先民吟唱,在《天工开物》里触摸创意点子,在“北斗”故事中看见中国智慧时,意味着阅读正在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便在此中悄然书写。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作者:郑家建
文字编辑:司晋丽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