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版《游吟诗人》:音乐圆满,但舞美待议
作为威尔第著名的“通俗三部曲”之一,歌剧《游吟诗人》自19世纪首演以来广受欢迎,近日,国家大剧院制作《游吟诗人》第四轮登上舞台,再次展现了经典常演不衰的巨大魅力。

从故事到音乐,《游吟诗人》张力饱满:剧情脉络上,跨越两代人的复仇计划、同胞兄弟的生死较量环环相扣,“狗血”但精彩,仇恨与宽恕、自由与宿命等话题永不过时;音乐表现上,威尔第在作品中运用了精妙的技巧和构思,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男低音5个声部每个都要出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唱功戏”。
本轮复排,国家大剧院版《游吟诗人》集结了阿马迪·拉加、伊沃娜·索博特卡、马尔科·卡里亚、克里斯蒂娜·梅里斯、阿德利亚诺·格拉米尼等歌唱家领衔的国际组,以及王冲、周晓琳、周正中、牛莎莎、关致京等歌唱家领衔的中国组两组阵容。在音乐内容的呈现上,《游吟诗人》的这次演出可谓圆满,游吟诗人曼里科的“柴堆上火焰熊熊”、女主角莱奥诺拉的“爱情乘着玫瑰的翅膀”、吉普赛妇人阿苏茜娜的“火焰在燃烧”等经典唱段被完成得相当出色,莱奥诺拉的饰演者之一、波兰女高音伊沃娜·索博特卡尤其亮眼,她歌喉华丽,一登台便立住了角色空灵美好、幽思萦绕的特质。索博特卡的弱音如天鹅绒柔美,高音稳健而有穿透力,终幕濒死时,她的颤音与逐渐消散的气息情真意切,弱而不断,把莱奥诺拉为爱献身的悲剧色彩推向了顶点。

此外,在指挥家皮耶罗·里佐的调动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为整部作品铺垫了流畅递进的底色,忠实还原了威尔第总谱上的种种构想。流动于舞台各处、灵活扮演群众角色的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同样表现到位,在著名的“铁砧大合唱”中,恢弘而不乏层次的演唱酣畅尽兴。但与音乐完成度上收获的好评相比,《游吟诗人》的舞台呈现显然更有争议:这个首演于2014年的版本由导演乌戈·德·安纳操刀,大幕升起,他在舞台上铺开倒塌悬置的立柱和雕像,在混乱的荒诞感中牵引出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随后,导演综合运用舞台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引入火焰、月球、星云等视觉形象。他的意图不难被察觉,这些超越现实的元素意在搭建一个抽离的、模糊了时空界限的叙事空间,进而让《游吟诗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唤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但有点可惜的是,从实际的观演体验来看,导演的设想好像未能稳妥着陆。《游吟诗人》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西班牙,舞台上演员们的服装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过于“耀眼”的声光电手段,仿佛直接把这部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歌剧套进了《星球大战》,在守正与创新的天平上,这一版《游吟诗人》有些踌躇不定,于是呈现出一种糅杂的凌乱——当科幻感十足的月球与星云出现时,除了以割裂的观感分走观众的注意力,似乎并未起到激起深思的效果。诚然,在如今的舞台上,对经典作品进行当代包装是相当常见的手法,但“新”的尺度和意义,是需要创作者慎之又慎的关键所在,仅仅为新而新、为刺激而刺激,作品本身的光芒反而会被不必要地冲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