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别眨眼!中国机器人,已经不是你想象那样了

更新时间:2025-07-07 12:22:00


在埃夫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无人搬运车沿着既定路线有序穿梭,一台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完成最后的调试。


7月3日,《金融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座代表中国机器人制造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见证了国产机器人产业的最新突破。


“这些核心部件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这是我国机器人行业崛起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埃夫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帷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已经突破了机器人控制器底层运动控制算法基础代码,自主化率提升至100%。”


这家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的科技企业,在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现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张帷详细介绍道:“我们与国内电机厂家协同创新,在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上均实现技术突破,包括抱闸、编码器、磁钢片等关键组件也已全部完成国产化替代。”


在车间里,记者看到最新一代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测试作业,其搭载的视觉系统能自动识别工件形状,在扫描厚度不均的船用钢板后,便可开始在巨大的钢结构上精准焊接。这代表了国产机器人已从早期的简单搬运,发展到如今能够胜任汽车制造中的高精度点焊、弧焊等复杂工艺,并逐步融入智能化应用。


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磊磊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过去几年,我国机器人年需求量基本稳定在20万至30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不足10%提升至如今的55%以上。”这一数据充分证明,我国机器人的自主替代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作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高地,安徽省以“十年磨一剑”的产业积累,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生态。2013年至2024年,该省机器人企业从10余家增至500余家,年产值突破600亿元,产量超3万台,规模总量跻身全国前五,芜湖市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第六,形成以埃夫特、极智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中国在智能化迭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采访的最后,张帷告诉记者,当前全球智能化发展基本同步推进,而在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和规模化实践上,中国的能力往往领先于国外。“尽管在早期的原创性技术探索方面,国外可能更具先发优势,但一旦我们完成对标学习,中国企业的追赶速度绝不会落后。”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像埃夫特这样的企业持续深耕,中国机器人产业不仅可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更在迈向“领跑”的赛道上蓄势待发,在全球智能制造的版图上镌刻属于中国的印记。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孙榕
视频:韩昊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