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器官捐献协调员何炯:14年奔走在生死间的“摆渡人”

更新时间:2025-04-04 11: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婧宜 陈天怀

编者按:生命因奉献而伟大,大爱让生命延续。今年清明,我们走近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器官捐献协调员、器官移植受者三个群体,推出特别策划“致敬生命”,在大爱与奉献、接力与帮助、重生与传承的故事中,探寻生命延续的意义,共同致敬用爱架起生命之桥的人们。

拍摄:记者 陈天怀

清明时节,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何炯的电话铃声不断,不少市民来电咨询捐献事宜。“每到这样的纪念节点,咨询量就会明显增加,大家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和接受度在提升。”何炯很感慨。

何炯正翻看器官捐献相关材料 记者 孙婧宜 摄

今年是何炯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第14个年头。作为浙江省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她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生命接力的感人历程。

2012年,浙江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仅两年,大众对这项工作认知有限,专业协调人员需求迫切。当时38岁的何炯,因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且参与过浙江首例肝移植特护,成为担此重任的不二人选。

“你愿意转岗成为协调员吗?”每天目睹生死离别的何炯,深深理解器官衰竭患者的绝望心境。虽然对器官捐献了解有限,但她认为,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挽救生命,值得尝试。

现实远比想象艰难。何炯回忆,最初几年,“器官捐献”四个字常引发家属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恶语相向。

何炯对此完全理解。协调员需要极致的共情能力,她深知,亲人离世的残酷现实让家属们难以承受。每次见家属,何炯都会精心斟酌每一个细节——一个措辞、一个动作,甚至穿着打扮。

“你要慎重考虑,做一个不会让你内心后悔的决定。”这是何炯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绝不能用“劝”字概括,协调员要做的是将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知家属,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最终自己做决定。

协调工作的难度不仅在于沟通,更在于对人情冷暖的把握。早些年,捐献者及其家庭常遭受异样眼光,这令何炯非常痛心。“有时候家属内心是愿意的,就怕周围的闲言碎语。”于是,她和同事们常常在深夜或凌晨与家属见面,既为照顾家属情绪,也为让等待移植的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何炯正协助捐献者家属进行登记 受访者供图

常年奔走在生与死之间,何炯看得很通透,“死亡不可怕,生者要坚强。”对于协调员而言,工作远不止完成捐献流程。捐献完成后,他们仍会持续关注捐献者家庭的情况。在何炯的微信里,捐献者家属占据重要位置。她不打扰,也从不删除好友。“如果他们遇上困难,我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浙江,各级红十字会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涉及捐献者家庭孩子助学、义务教育阶段就近优先入学,失独失养老人关爱,信用评价加分,捐献者直系亲属优先落户,免费游览景区等一系列政策。每当发现哪个家庭符合政策条件,何炯总是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家属。

何炯曾遇到一位年仅19岁,因意外身亡的捐献者。捐献者的母亲为了能让孩子的眼睛继续“看”世界,决定捐献他的眼角膜。“我告诉她,通过器官捐献,受捐者能继续好好生活,替你孩子继续看世界,受捐者也会很感谢这位未曾谋面的天使。”经过再三思量,父母最终决定捐献孩子的一肝一肾和眼角膜。清明前,这位母亲给何炯打来电话。“她说我真的一点没有后悔,我觉得我的儿子还在。”

今年,这个家庭符合捐献者失独失养家庭关爱政策,何炯已经协助他们办理了相关程序。

14年来,随着器官捐献宣传不断深入和诸多大爱故事的广泛传播,协调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大多家属都愿意听你讲完,特别意外的是,一些年纪大的家属的观念,比年轻人想象的更加包容、开放,器官捐献正在被理解、接纳。”而当公众观念不断转变,协调员队伍不断扩大,职能也逐渐向多元化转变。现在,他们不仅是生命的“摆渡人”,更是器官捐献知识和大爱故事的传播者。

清明,象征万物复苏与生生不息,正如器官捐献者用生命最后的馈赠为他人点燃重生的希望。“我非常感恩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庭,他们帮助了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对于未来,何炯有很多期望,其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正确看待器官捐献,让那些等待器官的患者不再在绝望中抱憾离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