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提升青海新闻舆论 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才让卓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有机整体,科学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青海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唯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才能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青海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深刻分析舆论新形势,准确判断传播格局新变化,科学把握当前传播新规律,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断向着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目标奋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青海省主流媒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牢记“国之大者”,胸怀“省之要者”,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之路。特别是青海日报社已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升级为拥有“六报三刊多网多微多端”近60个发布平台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纸媒引领、新媒上阵、全媒发力”的多层次、多声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此外,青海日报社筹建青海国际传播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传播平台“格桑花”融媒工作室,推出“江源格桑花”微信公众号,在推特、脸书等推送万余条内容,把青海声音传到了国际舆论场。青海广播电视台开办长云、祥云、昆仑新视听等网站和三江源、金格桑移动客户端,强化“大小屏”互动互促,着力推行全媒体采编流程系统改革。从“相加”到“相融”,在“融”中创新,在“合”中发展,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升级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通过加快媒体融合,布局全媒体矩阵,讲好了青海故事,传播了青海声音,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千家万户。
深入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进一步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渠道。在新媒、融媒、智媒迭代发展的当下,青海主流媒体一直在不断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传播手段的创新,将更多新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和号召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但是,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加速演变重塑,必须增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牢牢占领思想舆论阵地。未来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青海各地各级主流媒体要抓住融合和分工这两个建设重点。融合即媒体融合发展,以内容、技术、管理为着力点,在平台建设、内容生产、渠道建设、用户维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转型发展,最终还要形成一个有机的融合体系;分工即各级各类媒体要明确自身定位,差异发展,最终通过差异性找准自身的坐标,合力形成整体体系。青海各地各级主流媒体必须更加明确自身定位,省级媒体要重点建设区域性传播平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州级融媒体中心要因地制宜加快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的融合发展模式;县级融媒体要在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化“新闻+政务+服务”,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加强政治引领,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调动青海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当前,新传播技术迭代更新呈加速度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流量范围在不断扩大,人工智能介入了新闻生产,算法推荐编织了难以绕开的信息茧房。这一切无不改变着信息传播环境和结构,改写着新闻传播舆论格局,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区域性主流媒体的议题被不同程度的消解,多种舆论力量重新赋权。在这个传播环境中,揭示大众传媒和社会认知关系的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已从媒体主导的注意力分配升级为多主体博弈的意义网络建构。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四个有利于”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加强新闻采写编播摄以及发布等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尤其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责任意识,防止不同媒体之间、同一媒体的不同平台介质之间标准不同、尺度不同,合力引领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自身专业能力优势,深入三江源生态保护一线、乡村振兴前沿、民族团结实践现场,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更多时代发展的鲜活故事;在生态治理动态、民生政策落地、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以更快的速度、更全面的视角传递权威信息,满足各族群众对复杂信息的迫切需求;面对网络上敏感话题的复杂声音,通过打“快、准、全”的传播矩阵,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中发挥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与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坚持群众路线,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让主流思想舆论深入人心。新闻舆论说服人、打动人、影响人,离不开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优质的新闻内容。当下的受众不仅渴望“前排吃瓜”式的热点速报,更期待穿透表象、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与深层影响。近年来,国家公园、绿色算力、雪豹、“两弹一星”精神、四千年前喇家一碗面……在青海各地各级媒体的合力传播中,变成展现新青海的温暖符号,新青海形象不断饱满和立体。去年,青海日报推出兼具理论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的系列短视频《十种类型干部当不得》,首期播放量超过20万,实现了“厚”理论的“轻”传播,直抵受众内心,引发强烈共鸣,对推动干部转变作风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刻诠释了媒体融合和媒体监督的具体内涵。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当中、深入新闻现场,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第一时间将“热气腾腾”的真相与“干货满满”的分析,送达受众手中,精准回应受众对复杂信息的“欲知”,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此外,还要适应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用创新表达增强传播效能,在多元的传播渠道中持续输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内容。
牢记初心使命,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让主流思想舆论永远清澈。无论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如何更新,无论新闻产品、话语形式如何创新,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提升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是媒体履行其价值和责任使命的关键所在,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尊重新闻规律,永葆党的新闻事业的底色。近年来,从海拔1650米的河湟谷地,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青海主流媒体的记者再现了低海拔物饶民丰的乡村,也致敬了高海拔地区“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传播新青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在面对阅读量、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流量变现的诱惑时,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更加坚守初心使命,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底线,自觉抵制新闻传播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切实做到政治可靠、信念坚定、业务精湛、文风清新、作风优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新闻舆论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