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孔孟故里孝贤多∣彭文翠:带着叔公公改嫁,孝心坚守30年

更新时间:2025-05-08 09:03:00

常言道,血浓于水,然而有一种亲情却超越了血缘关系。汶上县军屯乡北陶村村民彭文翠30年如一日照顾双目失明、单身一人的叔公公,丈夫去世后她又带着叔公公改嫁,用柔弱的肩膀为叔公公撑起了一片天,她孝老爱亲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人,成为当地一段佳话。彭文翠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省级道德模范、省级“最美照护人”。

1990年,20岁的彭文翠经人介绍认识了徐玉印,相处过程中徐玉印告诉彭文翠,叔叔年青时为了整个大家庭勤劳忙作,没能成家。父母还有哥哥可以依靠,而叔叔却单身一人。“叔叔养我小,我要养他老,我要照顾他一辈子。”徐玉印这句话,让彭文翠认定了他就是自己相守的人。

1993年,23岁的彭文翠和徐玉印喜结连理。199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彭文翠便与丈夫一起照顾叔公公徐衍和。在彭文翠夫妇辛勤操劳下,一家老少过得也是其乐融融。

婚后第五年,叔公公视线变差,彭文翠和丈夫带着叔公公去了多家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却让一家人的心都沉到谷底,叔公公是重度眼底疾病,无法手术治疗。一年后,叔公公视线越来越弱,直至失明。

虽非亲骨肉,依然儿女心。面对叔公公的病情,彭文翠和丈夫在生活上加倍关心叔公公,吃穿住行更是亲力亲为,无微不至。一家人和睦相亲,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彭文翠的丈夫徐玉印因病去世。面对不幸,她毅然决然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家里没有男劳力,她每天早出晚归干地里的农活,继续照顾着67岁的叔公公和14岁的孩子。

说起生活的艰难,彭文翠眼睛湿润了,最难的时候就是丈夫去世的那两年。特别是2009年的夏天,刚拔了花生,每家的花生都在地里晒着。家家户户晚上都会留人在地里照应着,下雨的时候堆堆,有破坏花生的动物赶赶……晚上彭文翠要留在地里,叔公公第一次发了脾气:“你一个妇女,回家照顾孩子去!在地里搭个棚子,我照顾着就管,我还能中点用……”面对生气的叔公公,彭文翠考虑到夏天晚上也冻不着,便同意了。搭好棚子、放好水,才把叔公公留在地里。当天凌晨2点多,彭文翠被外面的风声惊醒,风已经起来了,一道道闪电伴着轰隆隆的雷声,眼看大雨就要来临。15岁的儿子听到雷声,推起车子准备去接徐衍和。彭文翠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村头打着手电筒看着你,你赶紧去地里把爷爷接回来,妈妈一直在。”大雨倾盆而下,在村头等着的彭文翠打着手电筒,把叔公公和孩子安全地接回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2010年,彭文翠在亲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苏庆洪。谈婚论嫁时,彭文翠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带着叔公公一起改嫁。许多人都觉得这个条件过于苛刻,劝彭文翠嫁到县城后留下叔公公或者让他住到敬老院。把叔公公送到养老机构确实轻松很多,但实在无法安心,彭文翠毅然决定带着叔公公改嫁。她的孝心感动了苏庆洪,接纳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叔公公,一起把老人接到了汶上县城内居住。

2015年7月份,叔公公因脑梗住院,彭文翠在医院伺候了20多天。叔公公眼睛看不见、手脚不灵活,她每隔三个小时就为叔公公按摩一次。老人牙不好,她就炖软面条、炒鸡蛋,让叔公公吃得舒心。经过精心照顾和治疗,徐衍和出院时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手脚灵活,比入院前还胖了一些。

目前,彭文翠儿子已在部队服役14年,也有了双胞胎孙子,儿媳和彭文翠一起居住。耳濡目染下,儿媳也传承了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与婆婆一起不怕脏、不怕累照顾着已84岁的徐衍和老人。

从满头青丝到华发渐生,彭文翠在坎坷的命运前展现出了坚韧不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善、勤劳的优秀品质。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张红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