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一部老电影 一批新项目 中波正在续写跨越时空的友谊
今年4月3日是中国同波黑建交3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主席当天在同波黑主席团轮值主席茨维亚诺维奇互致贺电时指出,中波建交30年来,双方秉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发展双边关系,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树立了不同大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友好相处、携手发展的典范。 “而立之年”的中波关系有哪些合作机遇与挑战?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下,中波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大国外交》节目专访中国驻波黑大使李凡。

中国驻波黑大使李凡(图片提供:中国驻波黑大使馆)
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克时艰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今年是中波建交30周年,双边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您认为,“而立之年”的中波关系有哪些合作机遇与挑战?
李凡:今年恰逢中波建交30周年。30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边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大小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的好伙伴。
30年来,中波高层互动频繁,两国元首在建交30周年之际互致贺电,高度评价双边关系取得的成就,愿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新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中波关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其意义在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更加凸显。双方始终尊重彼此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
中波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克时艰。今年年初西藏发生地震后,波方领导人第一时间致以慰问。在波黑面临疫病侵袭、洪涝成灾的困难时期,中方积极筹集物资、伸出援手。中方还开展医疗、农业、科技等领域援外培训班,不断加强与波黑的科技创新合作。
在波黑流传一句话:友谊就像葡萄酒,越陈越香。中方愿与波方一道,继往开来,播撒更多友谊的种子,搭建更多合作的平台,推动双边关系不断提质升级。
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

2024年12月11日,中国驻波黑大使馆同波黑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图片展(图片来源:中国驻波黑大使馆网站)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比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了解波黑。您就任中国驻波黑大使将近一百天,对这个国家有怎样的了解?
李凡:新年伊始,我奉命出使波黑。短短三个多月,我拜访很多波黑政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谈。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波黑是一个文明兼收并蓄、各民族交融荟萃、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的国家。
萨拉热窝是世界历史名城,一战的导火索曾在此点燃,二战时以瓦尔特为代表的波黑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更是展现了体育跨越分歧的团结力量。当前国际形势风云际会,波黑国内也正经历政治经济转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珍视和平、更加重视民生,为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携手努力。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钟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型项目合作持续落地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是中资企业在波黑投资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该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中波的众多合作项目给波黑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凡:中国是波黑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波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5.2%。波黑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参与方,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成员。
近年来,中波大型项目合作持续落地,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伊沃维克风电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波黑的第一个风电项目,被列入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清单。项目设计装机容量84兆瓦,年均发电量达2.59亿度,每年可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既有效改善周边环境,也推动波黑能源转型。所以,当地老百姓非常欢迎这样的项目。

2024年10月1日,由中企投资和建设的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李凡:去年顺利落成的新多博伊医院,建筑面积达28000平方米,床位数达468个,医疗功能更加健全,极大缓解了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设施简陋等问题,为当地30万居民解决了看病难问题,也为当地创造了200余个就业岗位。

中企承建的波黑多博伊医院(图片提供:中国驻波黑大使馆)
李凡:此外,泛欧5C高速公路波契泰利-兹维罗维契段项目有效促进了人员流通和货物运输;萨拉热窝有轨电车升级改造项目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达巴尔水电站建成后不仅有效缓解当地电力紧张,还有助于解决达巴尔平原灌溉用水问题,发挥了巨大社会效益;多博伊智慧农业项目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蔬菜种植现代化生产设施,成为波黑第一个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巴尼亚卢卡-普里耶多尔高速公路、比斯特里察水电站等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中。展望未来,中波双边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除了像基础设施、能源领域的合作,最近几年,波黑一些企业还出口很多当地的特产,比如精油、葡萄酒,甚至还有草药也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您对于未来中波的经贸合作前景有什么样的期待?
李凡:波黑的葡萄酒、草药、精油,还有蜂蜜等农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波黑气候条件好,土地和水资源丰富,在农业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中方愿意利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牵线搭桥,欢迎更多波黑的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让双边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惠及两国百姓。
以文化为桥梁 相知相交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中国和波黑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国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此您如何看待?
李凡:诚然,两国历史文化差异巨大,但人民对真善美和和谐世界的追求是一致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更是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础。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著名影片,曾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联系中波两国及民众的精神纽带。中波人民以文化为桥梁,跨越山海,相知相交。两国于2018年签署了互免签证协议,极大便利了两国人员往来。去年,中国赴波黑游客同比增长145%,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在波黑大街小巷寻迹“瓦尔特”,倾听铜匠街清脆的敲打声,两国民间往来更加丰富。

2025年1月4日,萨拉热窝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春节联欢活动(图片来源:中国驻波黑大使馆网站)
李凡:除此以外,两国合作开办萨拉热窝大学、巴尼亚卢卡大学孔子学院以及多个大学汉学系。天津市与萨拉热窝市结为友城,互赠的“联谊亭”和“饮水亭”成为两市友谊的象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方愿继续加强与波黑的文化交流,深化两国的教育合作,推动旅游与民间往来,尤其是用好现代科技与数字媒体增进相互了解,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更持久动力。
监制丨赵雪花
责编丨刘会民
记者丨冯悦 刘乐 潘毅
新媒体编辑丨魏然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