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邯郸这里有2万余件藏品!2600余件展品!

更新时间:2025-05-23 16:58:00

听说过民营企业、民办学校,你听说过民办博物馆吗?

在曲周县就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它占地面积不大,1500多平方米的展厅,展出超过2600余件展品,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钱币、书画等展区,已成为节假日游客争相打卡的去处。

这就是曲周县民办非营利性博物馆——曲周博物馆,由土生土长的曲周人李治山创办。

5月18日,在河北省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李治山从省文物局领导手中接过“国家三级馆”的牌匾。曲周博物馆成为我省此次唯一一家晋升为国家三级馆的非国有博物馆。

李治山在给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馆藏文物。

从“民间收藏”到“国家认可”

一家非国有博物馆都有哪些馆藏,如何跻身“国家队”?记者跟着曲周博物馆馆长李治山的脚步来寻找答案。

“馆藏是博物馆的根基。”李治山介绍,这座集收藏、展览、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现展出2600余件藏品,涵盖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展区。

陶器展区内,春秋彩绘陶鼎泛着古朴光泽,细密纹路诉说礼乐时代的庄重。汉代持节灰陶俑身姿挺拔,手中节杖似传千年使命;说唱俑眉飞色舞,再现汉代市井喧闹。“这些陶俑,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的生活百态。”李治山眼中满是喜欢。

移步瓷器展区,战国青瓷盉釉面泛着柔光,S纹如流水蜿蜒;唐代双龙柄壶的龙首仿佛要冲破时空桎梏,五代大龙纹梅瓶上,鳞片刻画入微,尽显皇家威严。“每件瓷器都是时代的见证。”李治山指着北宋定窑狮形枕,“憨态背后是宋人雅致的生活美学。”

……

李治山,既是一位资深收藏家,也是一位民俗文化学者、摄影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开始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类藏品。2005年6月,他向曲周县政府申请建设民营博物馆。2013年1月,曲周县政府为李治山提供了550平方米建筑作为临时展厅,自此免费对外开放。2018年10月,新馆投入使用。

“说实话,从一开始捡‘破烂’被人笑,到现在有人专门带孩子来参观,我就想着能多留住点老祖宗的东西。”李治山笑着说道,“能评上国家三级馆,也算给这些年的折腾交份答卷,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小县城也有宝藏。”

从“静态展陈”到“活力课堂”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自曲周县爱迪小学的学子走进曲周博物馆,探寻历史的奥秘。李治山化身为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起了“锅的起源”。

“同学们看这只陶鬲,它肚子大、口沿宽,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用它煮饭烧水的。”李治山站在展柜前,手指轻叩玻璃,目光落在商代绳纹陶鬲上,“那时候没有灶台,人们就在地上支起石块,把陶鬲架在火上——这就是最早的‘锅’。”

孩子们簇拥在展柜前,疑问的话一个接一个:“爷爷,陶锅里煮的饭会糊吗?”“这端起来多烫手啊。”……

“问得好!”李治山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拓片,“你们看这上面的纹路,古人会在陶土里掺碎草和细沙,既能让陶罐受热均匀,又能增加硬度。不过要是火候没控制好……”他故意拖长声音,“说不定真会煮出‘锅巴’呢!”

随后,李治山又领着孩子们来到汉代说唱俑前:“这位‘古代喜剧演员’的肚子为什么鼓鼓的?因为他边表演边吸气,把肚子撑得像气球一样。”他模仿着俑人的姿势,双手挥舞、眉眼挤成一团,惹得孩子们前仰后合。

类似这样的研学活动,每到节假日都会在曲周博物馆内上演。

曲周博物馆新馆开馆七年来,接待参观客人60余万人次,先后被曲周县关工委、团县委、县教育体育局、县民政局命名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周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被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三所高校命名为“大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李治山被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从“一人坚守”到“全民参与”

“这两口锅和犁铧,可是咱曲周农民兄弟干活时挖出来的。”在博物馆库房里,李治山拍着锈迹斑斑的铁器向记者介绍。

提及来历,李治山说道:“去年秋收时,有位农民在地里整地,拖拉机‘咣当’一声撞上硬东西,刨出来俩大铁疙瘩。他瞅着像老物件,四处打听找到我电话,开口就说‘馆长,我挖到俩铁家伙,你看看要不要?’”听了描述,李治山就激动了:“八成是宋元时期的行军锅!”

接受捐赠的故事始于2013年1月,当时临时展馆开放不久。

李治山接收到的第一件捐赠物是一位老人从老房子的厢房墙角刨出的三只磁州窑盘子。“捐赠人送过来时说,‘放家里也就是个摆设,搁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见老祖宗的手艺’。”李治山说。

从那之后,捐赠的故事便没断过。12年间,超过100位群众陆续送来1200余件藏品,上至明清瓷器,下至20世纪80年代的粮票。

“这些捐赠里件件都带着人情味。”李治山细细回忆,捐赠的东西从生产队的工分本、奶奶的陪嫁木箱,到父亲的退伍纪念章、孩子的第一本小人书……“全是他们心里觉得‘该留下来’的东西。”

运营博物馆的成本并不低,场地水电费、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费用,每年有不少花费。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并没有额外的门票进项,如果单纯从营利角度考虑,似乎是一件“赔本买卖”。

不过,李治山也有着更为长远的眼光,“除了与教育、研学等结合发展,我还要依托自身藏品资源,积极与市场结合,进行文化藏品的市场化盘活和转化,让这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人发生关系,让它融入现代生活。”

岁月失语,惟物能言。从民间收藏到国家认可,从一人坚守到全民共建,曲周博物馆用2万余件藏品、2600余件展品,串起千年文明脉络,更让“小县城有大文化”的信念照进现实。

“获评国家三级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激励。曲周博物馆未来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有信心走出一条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李治山坚定地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赵鸿粼 文/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