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洼地”到“高地”,商河完成高中教育的逆袭

近年来,大城市的虹吸、挤压效应也体现在了教育领域,县域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则更为严峻。
作为济南市的北郊县,商河的高中教育也曾处于“洼地”,被投入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困扰。
历经十余年砥砺前行,“教育强县”已成为商河的一张亮丽名片,高中教育也完成了从“洼地”到“高地”的逆袭,成为这张名片上最吸引人的一条“注解”……
破局
高中兴,则县域教育兴。高中不强,对于全县的整体教育则是个致命打击,对升学成长路径的失望和不确定性,甚至会对县域内初中、小学教育产生连带负面影响。受教育环境、投入、师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08年前,商河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堪忧,升学率不高,成绩分化严重,一部分教师信心不足,家长牢骚满腹,学生厌学自弃。很多学生家长开始“用脚投票”,在高中阶段送孩子外出择校,后来甚至扩展到初中就开始离县求学,优秀生源的大量外流,也加剧了恶性循环。
信心比金子还要重要,彼时的商河教育,就需要这么一个重燃信心的“支撑点”。2009年,“拐点”到来。这一年开始,商河高中教育教学成绩有了很大起色。以商河一中为领头羊,连续三年,商河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成绩每年都有大幅跃升。三年时间,商河的高中教育排名,从名不见经传,陡然挤进了全市60余所高中的最前列。此后的十几年里,商河一中、商河弘德等高中抓住机遇,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持续保持和扩大了这一优势。

一年的成功或许是偶然,多年的成就则是必然。“自家”高中也能在全市“挂上号”“叫得响”,无疑给了商河的师生、家长一剂“强心针”。人心思齐下,商河高中教育也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中教育,助孩子圆梦成才,哪个家长学生又愿意舍近求远、没苦硬吃。曾经商河优质学生外出择校,如今众多外地生源来商求学,商河的高中教育,打了个彻彻底底的“翻身仗”,实现了反“虹吸效应”。
蝶变
时间来到2020年,此时的商河高中教育已是声名鹊起,如何以高中教育为“矛头”,加大投入力度,劈山开道带动全县教育整体跃进,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商河的选择,就是举全县之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投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扎实推进“育名师、创名校、铸名牌”三名工程。“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全员聘任制,塑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优秀班级团队;改革评价制度,变唯教学成绩评价模式为德(10%)、能、勤(30%)、绩(60%)全方位评价体系;打造“以学科组为核心”的团队,把教研的自主权还给学科组……商河县各高中都在积极探索“建机制,搭平台,树团队”积极打造符合商河教育实际的高中教学模式。

为践行高效教学新路,县一中推行集体特色教研和“一课一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以科研的方式研讨教学,大幅提升办学质量;县三中“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学校特色德育模式,有效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建校短短几年时间就迈入优质高中行列;县二中做好“高效课堂”“特色课堂”建设和艺体生的培养,扎实开展小语种教学,引入更高层次的专业教师和团队,大幅度提高艺体生一本上线率;县弘德中学总结“新高考语文大阅读”教改工程经验,用更大的魄力和毅力推进改革,实现本科上线率的再提升。同时,商河一中等高中学校,连续多年在市、县行风评议中荣获第一名,在济南市家长评议中连续多年以高分被评为“家长满意学校”。
致远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商河的“教育强县”战略,也因笃定前行而行稳致远。商河的义务教育阶段在优化布局调整后,坚持标准引领,抓住“教师队伍、高效课堂、全学段融通提质培优”三个关键点,学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有了新进步,中考成绩实现稳步提升;高中阶段完善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各高中学校也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教育领域作出了诸多成绩。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商河县的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编制优先补充。在商河,最好的建筑是学校。2020年,商河集中开工16个教育项目,包含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部学段。投资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创造商河历史之最。此后的3年时间里,商河通过回调优秀人才、选聘公费师范生、公开招聘教师等方式,累计引进1018名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全县422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2022年接续启动教育强县二期项目建设,涵盖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总投资15.6亿元,设置学位6600个、床位7200张、餐位6844个,目前基本进入扫尾验收阶段。去年,全县中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商河群众对商河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商河的孩子商河能够教育好”,这句话的含金量仍在不断上升。前路征途漫漫,创一流的学校,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商河仍在星夜兼程。(通讯员:赵凯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高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