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90后接“棒”,让非遗潮起来

更新时间:2025-04-03 10:10:00

迷你版彩扎狮头。陈文 摄

陈苗在展示拓印。骆康成 摄

陈苗参加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推介石狗产品。

骆康成 摄

海味月饼非遗展示馆里,陈列众多老物件。傅晓冰 摄

钟广精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

受访者供图

海味鸡仔饼。傅晓冰 摄

钟广精教授孩子美食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五福石狗。骆康成 摄

出生醒狮世家的李祖杰,打鼓舞狮样样在行。李智峰 摄

李祖杰打鼓、舞狮样样在行。

李智峰 摄

“我想让遂溪醒狮在夜间也能精彩舞动。”

“我们正努力将雷州石狗文化与雷州雕刻艺术推向全国,走向国际。”

“我期望更多的食客能在品味海味月饼、海味鸡仔饼过程中,爱上湛江海洋风味。”

……

在湛江,一群90后非遗传承人接“棒”,在家乡的怀抱里与老技艺相拥。他们怀揣热爱,让非遗“被看见”、潮起来。

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归来

干起家里的老行当

李祖杰出生在“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父亲李荣仔是国家级非遗狮舞(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母亲黄桃是广东省级非遗遂溪狮头彩扎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曾祖父那一代起,家里干起了醒狮行当。

童年记忆里,醒狮占据大半部分。从小,李祖杰跟着父母学习做狮头,经过竹子扎手的反复锤炼,在寒暑假亦能充当小小的“帮工”。在偏僻的乡村里,舞狮就是李祖杰为数不多的娱乐。岁月悠悠,当年舞狮完喝夜粥的温馨画面,深深烙印在李祖杰记忆里,至今鲜活如昨。

在遂溪,一到年例,几乎每条村都要舞狮。小学三年级起,李祖杰跟着老师傅一起登台表演,从鼓乐手到舞狮头,一次次演绎着他的“醒狮梦”。大学毕业后,李祖杰投身醒狮行业后,逐渐成为带队的那个人。在外出表演中,时常有小朋友戴着狮头憨态可掬地互动着。在阵阵鼓声和音乐声中,一种传承的力量正在被传递。

不少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众多出生于非遗世家,长于非遗世家的青年,在外漂浮多年,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家”,干起家里一直坚持着的老行当。

在雷州半岛,当地人热衷崇拜石狗。陈苗是国家级非遗雷州石狗的第四代传人,来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她的童年,在家族长辈们雕刻雷州石狗的敲打声中度过。小时候,陈苗常蹲在作坊旁看着他们雕刻,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石狗传说。“那时的我以为,小镇就是全世界,而我要‘改变世界’。”陈苗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个英雄。

在大城市读书、英国攻读金融学硕士、入职国有银行的漂泊日子里,石狗的敲打声却仿佛在陈苗耳边响起。某一刻,陈苗下定决心,是时候回家了,让家乡的文化被看见。2023年,陈苗辞职回到家乡,主导创办广东应葵雕刻艺术有限公司和雷州石狗非遗传承工作室,致力于让“南方兵马俑”雷州石狗潮起来。

许多湛江人的童年回忆,少不了湛江金华金钩的海味月饼、海味鸡仔饼。其中,金华金钩海味月饼创始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以湛江特色海味虾米为主要原料,展现靠海吃海的文化,制作技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时候我们家里的总店在赤坎海萍村,那时候还是小作坊,放学后我经常会到那里吃住玩。”90后钟广精是海味月饼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海味鸡仔饼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别人在玩泥巴时,他在玩捏面。

除了跟着家里人学手艺外,钟广精大学毕业后特意到福建泉州学习面点制作技艺。在外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钟广精时常挂念家里的发展,一年有大半时间回家里帮忙。2023年,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家里的非遗事业中,从生产、营销开始,逐渐成为一名多面手。

突破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今年春节,李祖杰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不是一头扎进自家遂溪醒狮传承基地,为堆积如山的狮头订单赶工,就是在奔赴各大民俗活动的醒狮表演路上。“去年制作的狮头销往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有2万头,‘灯光狮’也卖出了400多头。”李祖杰透露,团队带着“灯光狮”亮相2020年央视春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节目《万里长城永不倒》等大型表演。炫目的灯光狮一亮相,便惊艳了无数观众。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灯光狮”历经三代更新,在舞台上不断大放异彩。早在十年前,尚在大学求学的李祖杰,便萌生在狮子道具上添加灯光的想法。于是李祖杰不断寻找材料、研发技术,在次次失败中寻找原因,终有所获。“‘灯光狮’的研发,就跟手机迭代更替一般,每一次质量和续航都有新的提升。”李祖杰透露,新一代的“灯光狮”不仅故障率大大降低,还加入了编程,可通过预先定制的程序,让灯光自动化。

一个几千块的狮头,面对的消费群体范围较窄。为了让醒狮文化更广泛地传播,李祖杰着手开发小型文创产品,如迷你醒狮摆件、钥匙扣等,打造消费者“带得走的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化与产业化,是激发其生命力的关键途径,这亦是陈苗内心所想。回到家乡不到两年,陈苗一边忙着张罗团队,和团队成员一起埋头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一边忙着盘活家里的传统雕刻业务,用这笔利润反哺到雷州石狗文创产品的研发中。

在陈苗的非遗工作展厅里,“福禄寿喜财”五福系列小石狗、汉白玉象形小石狗等文创产品整齐排列在书柜,抓人眼球。“我们家族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我对雷州石狗文化的传承发展充满信心。”陈苗说。在创业过程中,经验丰富的父亲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品质,为她提供了有力支持。

幸运的是,陈苗在省兴乡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40万元资金支持。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陈苗的非遗传承基地成功入驻雷州市工业园区A区。她介绍,新基地占地10亩,集非遗传承、展示、推广、销售于一体,并通过“非遗+文旅+工业”模式,让传统石狗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

作为广东老字号,金华金钩层层突破,在适应市场需求基础上持续创新产品和包装,产品品类从单一的海味月饼和鸡仔饼,拓展到黄金椰堆、蛋黄酥等,口味多种多样,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

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从业者敏锐的味觉至关重要。为了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每次进货时,只要看到新原料,他都会忍不住品尝一番。“我爸的味觉十分敏锐,很多产品的选料和研发都由他主导,我们再反复测试,经过长时间打磨,才推向市场。”钟广精表示。

在外出的过程中,钟广精发现,许多非遗项目通过与当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良好发展。为此,公司在赤坎老街已开设5家门店,打造成展示门店,并把二楼改造成海味月饼非遗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和接受非遗文化,也乐于品尝当地特色美食。”钟广精感慨道。

创新

线下线上传播非遗文化

在线上,非遗话题的短视频热度很高。非遗工作者开辟线上传播赛道,借助短视频的流行趋势,以优质内容输出吸引更多爱好者关注。

李祖杰算是短视频赛道的“老人”,投身短视频领域近8年。他陆陆续续开辟“杰狮兄—非遗遂溪龙湾醒狮”“龙湾狮兄”等抖音号,打造传播醒狮文化的窗口。李祖杰一边掏出手机,展示拍摄成果,一边介绍道:“我们常结合湛江当地特色景点进行拍摄,像红树林、湖光岩等地,都是取景地。此外,我们还会紧跟网络热点玩梗,融入创新元素,借此吸引观众目光。”屏幕中,一头醒狮在湛江海上森林悠然自得。这些视频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网友互动,不少热心网友还踊跃提出建议,比如在灯光狮表演中加入电子波鞋。

网络上有建议,也有质疑,但陈苗始终不动摇,致力于推广雷州石狗文化,已经成为了大家熟知的“石狗姐姐”。去年,她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赛中荣获了“最佳提案奖”,还带着自己的文创产品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早在创业初期,陈苗便想系统梳理雷州石狗文化,拆分成不同的章节,介绍给观众。这需要她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实地调研。在陈苗的手机备忘录里,写满了行程安排。在出差途中,陈苗会随手带着书籍,不断加强对石狗文化的学习。目前,陈苗的非遗工作室已成为广东海洋大学、湛江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从去年开始,钟广精自己组建团队,宣传海味月饼、海味鸡仔饼的制作技艺,通过短视频向观众展示产品工艺、材料与背后的文化内涵。尽管有摄影工作经验,但运营短视频宣传非遗的工作依旧充满挑战。钟广精每天带着团队去构思、规划、剪辑,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和故事。从构思、规划到剪辑,每个环节都精心打磨,力求为观众呈现良好的文化内容与故事。钟广精透露:“下一步,我们计划从IP打造入手,一方面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另一方面作为传承人,向大众传播非遗文化,实现短视频平台上的破圈传播。”

在线下,李祖杰、陈苗、钟广精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普及活动,与中小学生密切互动。秉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他们致力于让青少年更好地感知家乡文化。近年来,李祖杰与团队一起积极开展非遗醒狮进校园、非遗醒狮研学等线下推广活动。陈苗和团队开拓文化体验项目,邀请中小学生来到工作室体验非遗传统文化。钟广精则通过公益活动和研学体验,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