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被骗千万之后,他被困在精神牢笼里,六科专家为其跨界会诊

更新时间:2025-04-06 18:10:00

10年间累计被骗超千万元,55岁的秦先生(化姓)深陷精神牢笼。持续的心理重压诱发双相情感障碍及睡眠障碍,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引发药源性损伤,导致全身多系统器质性病变。4月1日,因“反复腹痛9个月伴排便困难加重2个月”,秦先生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经结肠镜下TET置管联合菌群移植治疗后,其腹痛症状暂时缓解,但代谢性血管病变、睡眠障碍、神经性震颤及病理性肥胖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他。当传统单科诊疗模式难以破解这一复杂症结时,难题交给了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医学科张发明教授,他该如何运用整合医学思维,揭开隐匿在表象之下的核心病理机制?

被骗千万成为“导火索”

精神应激引发全身警报

“许多病人在求医过程中,会通过人工智能等方式选择适合的医院和医生,这位病人也是如此。” 张发明主任介绍,去年,患者因反复腹痛两次住院治疗。在首次就诊时,通过胃肠镜和血管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病,并经过紧急处理排除了恶性肿瘤的风险。然而,患者仍然持续出现腹痛加剧、伴有呕吐和排便障碍的症状,尽管进行了消化系统的全面检查,仍未明确核心病因。

张发明主任接诊时发现,这位患者的BMI为30.8,属于肥胖,并表现出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特征:颈围增粗、伴随睡眠呼吸暂停需要呼吸机辅助、双手静止性震颤、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为了解决患者的腹痛问题,张发明团队采用了肠道菌群移植的方法,患者身体不适逐渐减少。

“在追溯患者病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疾病的根源在于遭受了强烈的精神应激。” 据了解,秦先生10年前因一场诈骗损失了巨额财产,从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精神障碍,并导致全身出现各种问题。在此期间,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导致他出现肥胖问题,药物的副作用又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如睡眠不佳、打鼾、肠道血管供血不足等问题。此外,药物治疗还影响了造血系统和肠道功能。

“即便给他1000万,也无法有效解决由巨大心理压力引发的精神障碍。” 张发明主任表示,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需要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包括睡眠医学、肥胖、消化、神经、精神、造血系统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治疗。

六科专家跨界会诊

破解复杂病例诊疗密码

4月3日下午,在南医大二附院举行了一场关于秦先生复杂病情的病例讨论会。这场讨论会集合了来自省内外三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涵盖了消化科、精神科、呼吸科、神经科、临床营养科及微生态医学六大专科领域。他们通过协作模式,对病例进行了深入研讨。张发明主任表示:“我科每周都会定期举行跨学科、跨医院、跨地区的联合会诊,至今已累计完成87例复杂病例的诊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并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全国同行和青年学生。”

在针对秦先生的疑难病症上,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了系统性的诊疗分析。神经内科专家指出,患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性运动障碍,这可能是震颤的潜在诱因。专家计划通过肌电图分析震颤频率,并进行多巴胺药物试验,以辅助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

呼吸科睡眠医学专家通过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了患者显著的病理特征:睡眠呼吸暂停指数(HI指数)高达56.9,远超正常值,最长呼吸暂停达111秒,最低血氧饱和度降至58%,夜间超过一半的时间血氧低于90%,提示患者存在严重缺氧风险,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专家指出,尽管患者主观感觉睡眠质量尚可,但精神药物可能影响了睡眠结构,导致主观失眠与客观监测结果存在矛盾。患者长期使用无创通气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专家给出了具体的治疗建议。

外省的消化科专家提出了肠道血管痉挛与全身动脉硬化的病理关联,并支持张发明主任提出的肠道菌群移植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便秘问题,帮助减肥,以及改善呼吸睡眠障碍等。专家表示:“良好的肠道菌群一定能帮助病人改善肠道代谢,从而起到减肥和控制精神异常的作用。”

精神病学专家强调,在药物治疗上,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减轻体重。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况,避免情绪问题引发其他系统的疾病。营养科专家为患者制定了精准化的营养干预计划,通过膳食结构调整与热量控制来改善肥胖问题。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如何重构医疗逻辑

“面对复杂临床病例的诊疗挑战,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张发明主任在阐述创新诊疗模式时强调,必须将诊疗重心从单一病症干预转向整体的整合医学诊疗体系。这一实践充分展示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以患者为核心的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在应对复杂医疗问题时的关键作用,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的诊疗尤其需要这样的理念。

自2012年起,张发明团队持续开发核心技术,采用全自动智能化菌群处理系统替代人工操作,解决了解放实验室“生产力”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到洗涤菌群移植;同时,发明了通过经内镜肠道置管术(简称TET技术)实现了无痛、可重复移植菌群,类似于“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患者无痛苦。仅仅2024年,该技术已为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患者提供治疗,覆盖了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孤独症等疑难危重症。

张发明主任告诉记者:“肠道菌群可以生成影响大脑的物质。因此,我们采用肠道菌群移植的方法,利用健康供体粪便中的菌群,帮助患者生成所需的物质,以实现身体正循环。在实验室操作中,我们利用智能化设备将菌群分离、洗涤出来,并通过一条细小管道将其输送至大肠。这一过程既无痛感,也无创伤,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团队已有十多年成功治疗经验,他对此充满信心。张发明主任透露,患者目前已经接受了结肠镜下TET置管和菌群移植治疗,治疗有效。为了系统性解决问题,患者正在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通讯员: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潘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