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添立铜柱》:立不可移的民族脊梁 ——吴大澂主题油画系列报道之四

更新时间:2025-04-08 13:48:00

1886年的珲春风云激荡,吴大澂在谈判期间发现,中俄边陲要道珲春长岭子竟无界牌矗立。在会勘中俄边界结束后,吴大澂仿照汉代名将马援征交趾后立铜柱标志汉朝最南边界的故事,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等人在长岭子中俄交界处(第八记号处,亦即沙俄天文台处)竖立一铜柱,作为疆域边界标志,其上刻字为“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铜柱上的文字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锋芒,与其余几座石质界牌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数百里长的中俄珲春东界。

《立不可移——吴大澂系列组画之添立铜柱》(局部)


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时,将铜柱碎为两段,运至伯力博物馆。铜柱原址只剩基座。2024年,珲春市在吴大澂所立铜柱台基遗址旁,严格按原铜柱等比例重新竖立铜柱。并在铜柱上刻下“为纪念民族英雄吴大澂收复国土的历史功绩,特重铸此铜柱,立于原址旁,不可移动。”

《立不可移——吴大澂系列组画之添立铜柱》描绘吴大澂成功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并在边界上立下铜柱以示纪念场景。画面中,吴大澂挺直脊梁,双手背后;依克唐阿握紧双拳,踌躇满志;铜柱立于身后,创作者通过透视画法使高大的铜柱与整体更为协调。“铜柱就像在历史迷雾中打出一束光,让民族气节在黑白碰撞中迸发永恒光芒。”主创人员、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基础部主任吴大鹏表示,绘制《添立铜柱》时,除了对写实油画语言的运用,创作团队也着重把握好画面气氛,构建人物形象与天、地、山峦之间的整体联系。画面色调既要统一,还要有细微变化,同时加强黑白灰反差,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添立铜柱》的绘画时间紧、任务重、画面大,创作团队一直在加班加点推进作品,力求再深刻一点、形象一点,更好地呈现历史。

当今之光亮漫过画布的油彩,那句“不可移”穿透三个世纪的风霜,化作照彻山河的永恒晨曦。吴大澂、依克唐阿这些清末的民族英雄,以个人萤火之光,汇聚成捍卫家国的燎原之势。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悦/文 钱文波/摄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