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注】扬州市杨寿镇宝女村:红色引擎驱动产旅融合新图景

更新时间:2025-05-18 13:03:00

天刚亮,曹家铺砖瓦厂的师傅们便开始搬运砖坯,再装进梅花龙坛窑里烧制。这些砖块日后会被运往古建工地,变成屋顶上的青瓦、城墙的砖面。在杨寿镇宝女村,这样的“共富金砖”在党建引领下持续焕发热力。

宝女村作为杨寿镇人民政府行政办公区、农民集中区、工业园区“三区合一”所在地,区域优势为其村级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富裕起来的宝女村,越来越有底气造福民生:村道拓宽“最后一公里”、传统砖窑转为研学基地、党建引领扩大农业发展规模……一幅“党旗红、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新农村图景徐徐铺展。

杨寿镇宝女村村景

“红色引擎”淬炼初心, 文脉传承赓续动能

金桂飘香的夜晚,宝女村党群服务中心灯火璀璨。2024年10月14日,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倾情呈现的“剧说核心价值观”专场演出在此开锣。“唱得好,再来一个。”扬州扬剧团当家花旦孙爱民演绎扬剧经典桥段《劝娘娘》后,现场观众欢呼声不断。

“听说村里有扬剧表演,一下班就过来了,今天真是过足了戏瘾。”村民李先生说。观众中,有其乐融融的爷孙,有结束工作赶来的戏迷,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当天还演出了清唱《新春观灯》、折子戏《鸿雁传书》、二胡独奏《战马奔腾》等,深受村民们的喜欢。

当传统戏曲的锣鼓声渐隐于月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星火也在不断点燃。同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杨寿镇杨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镇未保站开展“七彩夏日 同心逐梦”红途研学活动,爱心暑托班的近20名青少年走进方巷镇的沿湖村、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农家书屋,感知乡村渔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新面貌。

在杨寿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基层党员手中传递。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家书屋增效提质,带领广大村民阅读分享,宝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农家书屋“领读员”,拓展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村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书香在今日的村庄流转,历史的回响也在黄土深处苏醒。

一对玉猪作俯卧状,通体玉质莹润,造型丰满,背部滚圆。当下,游客们在扬州博物馆看见的西汉“猪形玉握”,是“汉八刀”技艺的典型器件,1984年出土于宝女村宝女墩新莽墓。

“自1976年发掘宝女墩以来,历经岁月累积,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楠木、铭文铜器和工官漆器等物件。2006年6月,宝女墩汉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珍贵文物捐赠给扬州博物馆及其他机构,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也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曾两任宝女村党支部书记的方秀祥说。

为做好宝女墩汉墓保护工作,宝女村党总支每周开展常态化文物巡查、宣传教育工作,排除安全隐患。“宝女墩汉墓是历史的馈赠,我会尽自己所能保护好它。”住在附近的村民王惠明义务守护宝女墩汉墓多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汉墓的保护队伍中来。

邗江区“剧说核心价值观”百场戏曲镇村行走进杨寿镇宝女村

泥巴里刨出“金疙瘩”, 老窑炉迎来“第二春”

扬州东关街上的砖石泛着幽幽青光,都是从杨寿镇“秦砖汉瓦古典砖”基地脱胎而来。一块砖,需要历经塑坯、阴干、窑烧与雕琢,三个月的时光淬炼方成其质。1976年,杨寿镇曹家铺砖瓦厂建成,随着环保要求提高和产能调控,砖瓦厂调整生产,专注于古典砖的定制,老窑炉焕发“第二春”。

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杨寿镇涌现出多家上市企业。“杨寿镇产业发展多元,涵盖橡胶制品、旅游用品、酒店用品、机械制造和玩具生产等多个领域,对当地经济贡献显著。其中,‘秦砖汉瓦古典砖’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环保标准,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现了地方产业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宝女村党总支书记、杨寿镇人大代表吴红梅说。

工厂负责人王志峰自幼跟随师傅陈道银学习青砖制作技艺,已近三十年。“以前觉得非遗就是守着老古董,现在明白了,得让老手艺和新时代一同‘窑变’出火花。”他摩挲着砖块上的纹路感慨道。

2001年,扬州市启动“双东”历史城区改造工程,为原汁原味再现明清古街风貌,对建设所用的青砖提出较高要求。2006年,王志峰在原址扩建梅花龙坛窑,成为扬州至今唯一一家青砖生产基地,其生产的青砖享誉扬城,供应南门遗址、瘦西湖、东关街、北湖、长乐客栈等景区,也是将扬州建设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这一重要使命的参与者。

“扬州青砖制作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非遗技艺,选用扬州蜀岗之上的优质黏土,具有黏性强、杂质少的特点,制成的青砖密实度高、表面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可塑性强,色泽古朴且声音清脆,是文物修复、制作砖雕制品的首选。”王志峰介绍,目前,基地拥有2座共计8门的梅花龙坛窑,5座生产车间,年产青砖约30万块,配备近20台专业设备进行青砖的精加工,以及价值百万的废气污水处理设备,提供50个就业岗位。

为了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宝女村党支部领头,与高校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强产学研融合,研发古法窑温控制系统,成品率提升至95%。开设“青砖技艺传习所”,培养青年匠人27名,创新砖雕文创产品12类,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成达多次赴现场指导并表示,一定要延续传统仿古工艺,生产出的砖块色彩才更适合古建筑修复。

王志峰现场讲解青砖制作技艺

三产融合打通脉络, 稻田里长出“金招牌”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宝女墩”汉墓群遗址上,千年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旅产业碰撞出璀璨火花。润水湾休闲步道蜿蜒如丝带,串起农耕体验园与生态民宿群,同步探索特色产业型、乡村旅游型发展路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宝女村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党建引领+市场推动”的发展路径,在工业集中区与农民新社区之间架起发展快车道。

无边的稻田金黄一片,大米生产车间宽敞明亮,在宝女村,基层党组织犹如强劲有力的红色引擎,带动企业参与,为水稻产业带来了全新理念。

近年来,宝女村鼓励农业集约化种植,零散的农户包田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2017年,宝女村投资240多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解决了大户们粮食烘干、储藏等难题,提高农产品质量。2022年,投资25万元,建设粮食精加工中心,每年租金增加3万元,使大户们具备了精加工的能力,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在这片沸腾的热土上,江苏省5A级服务“三农”金牌合作社永跃农业合作社宛如一匹黑马,将“爱鲜季”商标锻造成闪亮的金字招牌。从田间青秧到餐桌香米,形成了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

宝女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战斗堡垒,更是百姓致富的领航灯塔,用组织力催生生产力,让古老村落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据吴红梅介绍,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宝女村依托工业集中区定位,累计建设标准厂房近12000平方米,2025年计划新建标准厂房3500平方米。同时,不断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粮食精加工中心近2000平方米,帮助大户注册大米商标,形成农产品产业链。村级集体经济由2019年的81.7万元增至2024年的237.9万元,连续5年增长,年均增长32%。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钱月明

润水湾休闲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