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优化企业创新生态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更新时间:2025-07-08 17:31:0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段时间以来,浙江省积极布局新赛道、新产业,彰显其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常务副主席邵鸿率调研组就“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课题,先后赴浙江嘉兴、杭州等地,前往科技型企业和研究院、实验室等各类平台调研,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创新生态

  孕妇戴上智能贴片,能24小时不间断倾听胎儿心率;一张特殊构造的智能床,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展厅内一系列前沿的“黑科技”展示,令人眼前一亮。

  “一些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应用,快的只用了几个月,在以前几乎不可能做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表示,得益于研究院的体制机制,许多科技成果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已经孵化企业2000多家,其中70多家已经上市。

  在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智能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操纵下,灵巧地做出各种动作。调研组详细了解各款机器人的性能特点,同时围绕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与相关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座谈。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调研组先后深入嘉兴、杭州等地多家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了解情况。围绕完善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举措、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具体问题,调研组与企业和有关机构负责人及其研发人员等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归纳经验做法,注重问题导向

  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走向市场?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工作人员向调研组展示了国内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对大量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系统可以迅速实现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智能匹配。

  在良渚实验室,调研组参观了实验室展厅,了解良渚实验室建设思路、人才引育、科研转化以及细胞治疗、新药创制、先进仪器、生物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做科研和做产品、做市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通过打造双创博士学院,培育一支兼具科学家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良渚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优势,打通科研与转化、基础与临床的平台,积极对接高校、企业、医院、政府各级资源,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调研组详细了解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的经验做法;在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调研组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行交流座谈……从科技企业到新型研发机构,再到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平台,调研组一路寻经验、提问题、找答案。

  今年年初,中共浙江省委围绕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部署。调研组表示,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新路子,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调研组将对学习调研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深入消化吸收,做好归纳总结。

  交流意见建议,积极建言献策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在嘉兴、杭州等地召开了座谈会,与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民营企业家和商会代表深入交流,系统了解当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成效和存在问题。

  “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议通过政府采购、政府引导的示范项目等方式,率先使用创新产品,为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助力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壮大”……考察期间,调研组在所到的每一站都认真倾听企业的声音,了解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存在的堵点、难点,听取基层和企业对国家政策的意见建议。

  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深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理解。科技创新为产业变革注入“源头活水”,产业创新为技术突破提供“试验沃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相关工作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考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思考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改革,更加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推动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生态;积极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如金融支撑不足、对新技术的监管如何把握好“度”、企业创新人才缺失等问题,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办法来解决。

  调研组也表示,为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坚定发展信心,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