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底捞VS甲哺甲哺 半年报看火锅赛道“新趋势” | 新经济·半年报

更新时间:2025-08-29 11:53:00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8月28日,呷哺呷哺集团发布2025年半年报。披露公司上半年收入减少18.9%至19.4亿元。净亏损较去年同期的2.74亿元收窄71%至0.8亿元。

跟甲哺甲哺同属一个火锅赛道的——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底捞”,股票代码:“6862”)发布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

市场:海底捞翻台率降至历史最低 甲哺甲哺翻台率同比增长13%

先来看看这两家火锅连锁企业各自的经营数据:

海底捞自营餐厅1322家(中国大陆1299家、港澳台23家),加盟店41家;上半年新开自营店25家、加盟店3家,关闭经营不达预期门店。而去年底,海底捞餐厅数量为1368家,半年时间减少5家。

与之同步的是,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从2023年的99.1元降至97.5元,同比降低1.6元,直接回落至8年前水平——要知道,2020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曾达110.1元。

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接待人数1.898亿,平均翻台率为3.8次/天,顾客人均消费为97.9元。作为衡量餐厅红火程度的重要指标,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跌破4次/天,这一成绩低于海底捞为自己设立的“及格线”——2021年年底,海底捞将“整体翻台率4.0次/天”定为自己的“及格线”。在2018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曾达到5.0次/天的巅峰。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消费力受大环境影响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也是海底捞主动应对市场环境调整的结果,过去一年海底捞推出了更多的折扣活动。

种种变化体现到收入端:上半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185.8亿元,同比下降9%,占总收入的比重从95%降至89.8%,核心业务的收入贡献度减弱。

甲哺甲哺上半年,集团全球共运营937间餐厅,包括中国大陆918间餐厅及其他市场19间餐厅。上半年集团于中国大陆新开设32间呷哺呷哺餐厅。此外,由于商业原因,集团关闭合共29间呷哺呷哺餐厅及23间凑凑餐厅。

财报指出,今年上半年呷哺品牌的客流翻座率为2.6倍,同比增长13%。上半年受持续消费降级及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等影响,凑凑品牌受到了较大冲击,客流持续下滑。虽集团采取多项积极的举措,如增加到店畅饮畅吃活动、提升在线线下的营销活动的力度及频次等,凑凑餐厅的翻台率仍然由上年同期的1.6倍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1.4倍,同比下跌12.5%。

自救:海底捞外卖收入大幅增长 甲哺甲哺IP战略初见成效

与海底捞,堂食业务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卖业务增长近六成。上半年,外卖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5.81亿元增长59.6%至9.2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4.5%,主要得益于“下饭菜”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下饭菜”业务贡献了超55%的外卖收入,并呈增长趋势;拌饭、自制饮料等外卖新品类也在测试过程中。目前,在激烈的外卖价格战下,叠加平台优惠后,一顿下饭火锅菜的价格可低至20元,具备较强的性价比竞争力。

自海底捞“红石榴计划”展开之后,截至2025年6月30日,除海底捞火锅之外,海底捞运营“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其中“焰请烤肉铺子”在上半年内新开46家,门店数量达到70家。财报数据显示,包括“焰请烤肉铺子”在内的“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

不过,从收入占比来看,外卖业务(4.5%)及其他餐厅经营(2.9%)的合计占比仍不足8%,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以抵消火锅主业的收入降幅,导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营收仍处于下滑区间。如何在更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同时找到新增长点,或将成为海底捞未来很长时间的主线。

甲哺甲哺自2025年四月正式推出礼品卡业务之后,上半年完成售卡金额超过1.6亿人民币,售卡数量超过43万张。同时,付费会员群展现出较强的消费活力,其人均复购消费金额达人民币449元,较上年同期432元增加3.9%,消费频次达到5.4次,较上年同期4.9次增加10.2%,较普通会员1.2次的消费频次提升显著,增幅达4.4倍。同时,甲哺甲哺跟子品牌凑凑,先后借助借助知名 IP 的粉丝扩大品牌认知群体(哆啦A梦、米菲)从而达到品牌私域啦心及扩大知名度。此外,凑凑也积极探索火锅正餐外场景应用,并于今年6月开始尝试推出商务午餐以及午市一人餐等等。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人民币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人民币7996亿元,同比增长3.6%。餐饮业呈现的“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竞争加剧”的态势让餐饮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海底捞和甲哺甲哺的财报可以看出,火锅行业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未来胜负手在于能否在细分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并通过组织能力将战略转化为可持续盈利模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