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中轴线:追求“尚中”之典范

更新时间:2025-05-23 13:26:00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北京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750多年的发展演进延续至今,被誉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这条中轴线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要素齐全:丰富都城中轴线景观构成

都城中轴线是由宫殿建筑、主干道路与城门等连接而成的一条直线,在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宫殿、道路与城门是构成都城中轴线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具有不可或缺性。宫殿是都城中轴线的核心与灵魂,道路是中轴线的物化载体,城门是中轴线的重要标志物。其布局的基本特点是城内主要建筑(大型宫殿)位于中轴线之上,次要建筑或城门、道路、坊市等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主要建筑与都城正门由道路连接。

北京中轴线由15个遗产要素构成,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再通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直至南端永定门,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分列于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要素涵盖了古代宫苑建筑、皇家祭祀建筑、交通设施、城防设施、城市管理设施以及现代国家礼仪与公共建筑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历史遗存。

在发展过程中,北京中轴线融入了钟鼓楼、景山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等新元素。它们的建造丰富了都城中轴线的要素构成,进一步突出了中轴线的中心性和主导性。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建筑,是全城报时机构所在,明朝首次将其纳入都城中轴线,并置于轴线最北端。为了镇压元朝“王气”,明朝还在宫城北面、元朝宫殿延春阁的故址上堆建一座万岁山,即今景山,这也成为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山主峰是全城制高点,也是内城南北方向上的中心。景山共有五峰,中峰最高,东西依次降低,整体呈对称布局。清乾隆时期,在五座山峰上又各建一座佛亭。五峰与五亭的设置强化了中轴对称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改扩建,先在广场上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在广场东西两侧修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而后又增建毛主席纪念堂。纪念碑与纪念堂皆位于中轴线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在其两侧对称分布。

布局严整:体现理想都城的规划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想模式,是《周礼·考工记》所载的王都格局。《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轴线”一词不见于古代典籍,但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表述来看,《考工记》实际上已隐含了中轴线的规划意识,而且中轴对称布局是其核心内涵。这种布局本质上反映的是对城市秩序和政治等级的构建与维系。

考古发现表明,曲阜鲁城在宫殿区位置、中轴线设计、城门数量与分布、宫殿与市场位置关系等方面,与《考工记》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故而是先秦时期最接近《考工记》理想规划的都城遗址。加之,《考工记》强调以宫殿而非宗庙为中心,且含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因此,曲阜鲁城应是《周礼·考工记》所载营国制度的原型,其成书年代应为战国时期。

《周礼·考工记》对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就是在吸纳历代都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考工记》规划模式的产物。

元大都属平地新建,受自然地形和原有建筑的制约相对较少,故可以最大程度地落实城市规划理念。总负责人刘秉忠按照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营建元大都。太庙与社稷坛分布于皇城外部东西两侧,皇城北面的积水潭东北岸一带是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由此呈现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此外,城市形状规则,宫城、皇城、外郭城内外环套,东、南、西三面城墙各设三门,且城内街道横平竖直、经纬分明,故元大都是封建王朝晚期最符合《考工记》理想规划的首都。

元大都营建的一大创新是先确定全城中心点,再勘定四面城墙。皇城的“环水布局”也极具特色。皇城围绕太液池而非宫城展开布局,宫城位于东岸,西岸南北分别建有隆福宫与兴圣宫,它们以水面为中心,呈“三足鼎立”之势。这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上的反映。另一创举是将鼓楼建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上,有力突出了鼓楼的特殊地位,并把钟楼置于其北部,南北排列。这说明元大都并非一味沿袭传统,而是既遵循古制又灵活创新。

明清北京城承袭了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模式,且宫城、皇城、内城内外环套,原计划在四面修筑外城(限于财力未能完成)等,同样体现了人们对理想都城形态的执着追求与努力实践。

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营造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都城格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特色。正因如此,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

中轴对称:彰显都城营建的尚中思想

“尚中”“求中”理念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如偃师商城宫城位于小城南部正中,成熟并流行于两周时期。

《吕氏春秋》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该书完成于秦统一前夕,这里的“古”应指西周时期。这在考古发现上也有明确体现。近来在西周都邑周原遗址新发现了三座城址,宫城就居于小城北部正中,而大型宫室建筑群又位于宫城中部。

东周时期,“择中立宫”的现象更加多见。曲阜鲁城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魏都安邑城宫城位于郭城中部;赵都邯郸城的1、2、3号建筑台基等级最高,位于西城中部;韩都新郑宗庙区小城位于西城中部,小城正中建有一座大型建筑,建筑基址中部出土一座巨型无字石碑,被认为是“宗庙之碑”;燕下都的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等建筑台基位于宫城中部。

进入王朝时期,“以中为尊”的城建理念被用到极致。西汉长安城的主殿前殿位于未央宫中部;东魏、北齐邺城宫城位于城内正中;隋唐长安城宫城位于都城北部正中,而太极宫又位于宫城中部;隋唐洛阳城宫城虽因地势、等级等因素偏居都城西北隅,但南面皇城与其他三面隔城环绕宫城而建,使宫城居于中心,且正殿乾元殿即武周明堂坐落于宫城(大内)中区正中;北宋东京城宫城位于外郭城中北部。

元大都的建造也不例外,先在积水潭东岸设立全城中心点(基点),修筑中心台,再设计中轴线和四面城墙位置。皇城整体以太液池为中心展开布局,宫城位于皇城内东部,但处于外郭城南部的东西之中(略偏东),且主体建筑大明殿与延春阁皆位于宫城中部。元大都中轴线的建立,突出了主殿与宫城在城市布局上的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因东墙外存在较多湖沼,为便于防御和建城,原拟东墙位置不得不向内移动,致使中心台成为规划上的中心,而实际上的全城几何中心则是其西部的鼓楼。那么,北起中心台、南至丽正门的中轴线就位于全城中部略偏东,且只存在于南半城,而非贯穿全城。有些学者认为,纵贯鼓楼的全城东西中分线是元大都的中轴线,这其实是将城市规划布局上的中轴线与几何学上的中线混为一谈,殊不知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受种种因素制约,都城中轴线与全城中线不重合是普遍现象。

明清北京城的主体部分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而成,故基本布局与之相似。宫城位于内城中南部(略偏东),著名的三大殿坐落于宫城中部,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部(略偏东),特别是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分布于中轴线东西两侧,使中轴对称格局更加严整和突出。不仅如此,建筑、城门从空间分布到字面命名,也多以“文武”“东西”“左右”的形式成对出现。对称是自然界的普遍形态,规划者精心构建的对称布局给人以平衡、稳定之感,有力凸显了中轴线的中心地位与统领作用,也体现了古人对对称美学的追求。

可见,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尚中”思想在元明清北京城和北京中轴线的营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5月23日第3139期

  • 作者:徐团辉

来源:北京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