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为什么坐着就死了(为什么鲁智深可以说圆寂就圆寂?)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声就想起别人给的四句话,于是认为圆寂的时候到了。然后洗个澡换好衣服坐着就圆寂了。
鲁智深的死,很有意思的。有意思的点不在于说圆寂就圆寂,而在于事件与时间的特殊。
《水浒传》的文笔大简归真,有太多文字留白,而鲁智深之死正是本书留白的集大成。我个人觉得这段描写最见施耐庵的功底。
在圆寂之前,鲁智深刚刚活捉方腊。生擒贼首,这可是全书第一大功劳。不管是对于梁山还是朝廷而言,都是至为重要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反贼”的彻底剿灭,是双方功德圆满的显著标志。
但是大功告成,鲁智深和宋江的对话却大相径庭:
宋江又问道:“那一个老僧,今在何处?”鲁智深道:“那个老僧,自引小僧到茅庵里,吩咐了柴米出来,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宋江满心欢喜,又是许诺高官厚禄,又是暗示主持名山。鲁智深只是一味摇头,两不答应。
而且说了很关键的一句话: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这句话神了!
鲁智深作为一个杀孽深重,从死人堆里刚刚爬出来的人,侥幸活了一条命,说的第一个念头,不过是保全一个尸身。这是最符合环境、符合心理的。一百零八好汉,从最初聚义,到拿下方腊,死了三分之二。鲁智深冲锋陷阵,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在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生路,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兄弟死无葬身之地,亲手终结了掀起腥风血雨的反贼头子。感谢神明指引,他才活到最后,所以心有余悸,心惊不已。
“我杀人,人也杀我”,杀到最后的鲁智深没有表现出来活捉方腊的欣喜若狂,但求一个全尸,这是他第一次正视自己,他杀怕了。
拒绝了宋江给自己的锦绣前程,鲁智深迎来了从战场到寺院的休整时间。这是非常紧要的过度与缓冲,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讨论这一路的生死历程。
江山好景,战火余生,很容易让人放松,但是稍微风吹草动,又陡然警觉。生怕一不小心又重回沙场,殊死搏斗。
书中描写当夜是这样的:
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
本来十分舒畅,可是拼杀让人如惊弓之鸟,潮水涌来,鲁智深以为是敌人又至,下意识就抓起来禅杖,要往外面冲。
鲁智深此时还不知道,自己有一种杀惯了的本能。直到他被僧人的话点醒:
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
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堆叠而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如千军万马。一来一去,自然有因果,从未曾爽约。潮水席卷,只缘于它无根无由,自我守信。可是在我听来,竟然是杀戮、是战鼓,本来没有厮杀,可我内心却装满了厮杀。
鲁智深听着僧人解释潮信,看到前方奔腾的潮水,由杀怕了,慧悟到自己杀惯了。
是慧悟,而不是悔悟。因为这是一念之间,对于自己产生了内省和重识——
原来这就是浙江潮,原来这就是鲁智深。
这时候他想到智真长老送给自己的偈言,审问自己,我这样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命运因果呢?
是捉拿和圆寂。
于是他爽口问:
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
干了一辈子杀人放火,左右还是个死。此前畏惧死亡,害怕身首异处的鲁智深,忽然间坦然了。
生生死死,该有下场,理所应当。谁又想被人杀呢?谁又不害怕被人杀呢?事已至此,我又何必战战兢兢,恐惧侥幸。罢了,罢了,罢了。
认清了这些,从刚刚下战场求一个全尸,到无所畏惧,不懂佛法的鲁智深,刹那间到达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的境界。
遂慷慨领命:
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颂子,是鲁智深对自己的所有总结。我一生从不是行善积德,就是爱杀人放火而已。人世间杀人放火总有求索吧,我求的是什么呢?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挣脱束缚,获得自由。
但我认为不是的,是鲁智深发现自己杀人放火一生,本心却并没有任何热切的欲望。
开金绳,断玉索,其实是没有执迷功名富贵。
我鲁智深杀了那么多人,可是我要的不是高官厚禄,也不是鼎盛名声,我对功名利禄,一无所求。直到看到钱塘潮水纷纷而来,纷纷而去,我才知道我自己。
生死轮回,一切如常,所有生杀予夺,只图一个各自干净。
死吧死吧死吧,终结吧。
鲁智深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念掐断,在隆隆潮水中,自我死去。
宋江与卢俊义看了偈语,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城内张招讨并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拈香拜礼。宋江自取出金帛,俵散众僧,做个三昼夜功果,合个朱红龛子盛了,直去请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到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放火眼,杀人心俱已消灭,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力已竭,心先死,念也断,业亦消,从与宋江对话开始铺垫,到与僧人对话彻底死亡。鲁智深完成了最终的寻觅,去向了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