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纸上谈兵的古人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

更新时间:2023-04-03 10:29:23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而被称作“蛮夷”的秦国能战败山东六国一统天下,转折点就在于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

谈及这场战争,人们往往惊叹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勇猛,又嘲笑赵括“纸上谈兵”葬送几十万大军的无能。

此战之后,山东六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国的攻势,历史已然成为定局。

那么,这千古罪过真的要安在赵括一人头上吗?当然不是,当年那一战,绝非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赵括剧照

韩献“上党”

《资治通鉴》载: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秦国和赵国的战争,源于一个叫做“上党”的地方,“上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三家分晋,“上党”归了韩国。

因为武安君白起起兵伐韩,占领了城池“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之间的联系,韩国便将“上党”赠送给了国力强盛的赵国,这种白送领地的方式,实则是韩国“祸水东引”的计谋,可赵国看着这么一块大肥肉,又舍不得丢弃。

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岂能不知道韩国的心思,可他仍旧收下了这份大礼,开始准备与秦国之间的大战。

《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上党”这块盆地于秦国是西出一统天下的桥梁,于赵国是掣肘秦国的高地,这就说明两家之间必定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很有可能是举国之战!

赵王失策,赵国孤立无援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取了上党,与赵国交战,可一连几战,赵国都以失败告终,秦孝成王有些慌了,他召部下楼昌、虞卿商量该如何应对此事。

在这个时候,楼昌和虞卿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赵孝成王剧照

楼昌的看法是,向秦国求和,虞卿的看法是秦国野心勃勃,已经把“上党”当成了嘴中肥肉,即便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还不如用重金拉拢楚国和魏国,造成六国联盟的假象,迷惑秦国。

《资治通鉴·周纪五》载: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

此时的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正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与许攸、田丰,这两位君主都在迷茫之中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袁绍选择一意孤行进军,赵孝成王选择一意孤行求和。

谁料,求和之计正中秦国下怀,秦国接纳了赵国使者郑朱,却并不准备和谈,只是大肆宣扬赵国有使来秦,这一举动让其他几国不敢出兵援赵。

秦国此计,乃是《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故意捏造事实,让其他国家误认为秦赵交好,这样一来赵国就变得孤立无援了。

廉颇剧照

廉颇守城,范雎离间

上面说了,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国开始发动攻击,赵国是连战连败,赵孝成王急了才想出求和的点子。

但是和谈失败了,赵王把这通火发到了老将廉颇身上,廉颇坚守三年,赵王认为他被秦军打怕了,连出头都不敢出头。

其实廉颇的对策是对的,秦从西边远道而来,粮草补给一定是供不上的,长平距离赵都城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这场战争只要能守住,赢得几率是非常大的。

可是赵王不懂这个道理,他以为廉颇贻误战机,再加上秦国范雎使了一计“反间计”,说廉颇无能,赵括才能担此大任,赵国听信了传言,拜了赵括为将,替换了廉颇。

赵括剧照

《资治通鉴·周纪五》载: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赵括统兵,急于求成

赵括“纸上谈兵”的名号,是他老爹赵奢传出来的,当赵王准备换将时,有大群人不同意,这其中就包括“完璧归赵”蔺相如。

若是一人反对,也许能说明赵王的一意孤行,可一大群人反对的话,哪怕是个人也得掂量掂量赵括究竟有没有这个分量了。

但赵王还是让赵括去了,说明赵括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再者赵国连败已经打击到了士气,赵王更是耗不起国力了,他想让赵括速战速决。

白起剧照

而秦国得知赵括当了大将,便悄悄的换了白起为主将,这也说明秦国对赵括的重视。

《资治通鉴·周纪五》载: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一上阵就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开始反击,如果他的对手是王龁,那么他有可能成功,只不过他面对的是那个用兵如神的“杀神”白起!

白起采用的佯败的方法诱敌深入,却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求胜心切,一路高歌猛进,哪知正中白起计谋,在攻打到秦国营垒之时,秦军的两只奇兵一只截断了赵军后路,另一只堵住了赵军返回大本营的通道。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在如此险恶环境之下,粮草也已经断绝,现在两国拼的就是国力!

秦王得知赵军粮道已断,便下令急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奔赴前线,防止赵军粮道疏通,可见秦国这一战也打得捉襟见肘,连孩童都派上了前线。

在这种境况下,赵王向齐王借粮,结果吃了个闭门羹,赵括等人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仍然组织了四次进攻,只不过“强弩之末难以穿鲁缟”,赵括弹尽粮绝,全线崩溃,赵括阵亡,四十万人被白起坑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纵观这场惨烈战争,赵括统领几十万大军败于白起之手,最为关键的原因并不是双方主帅的问题,而是高层统治者和国力的问题。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比赵国强盛是一定的,否则也不会把赵国打到向齐国借粮,再者说赵王有些求胜心切了,所以赵括才中了白起套路。

但从赵括上任换掉廉颇策略而大军不乱,弹尽粮绝仍然坚持四十六天还组织了四次进攻,这说明赵括绝对不是无能的将领,相反的,他还是一位将帅之才。

这一战秦国也拼光了家底子,若是赵国的粮草能够供应上,成为“杀神”的弄不好就是赵括,而这次无关赵括的失败,却让他戴上了无能的帽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