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五黄的习俗(品味“五黄” “粽”享浓情)
端午临中夏,时清复日长。又是一年端午至,在这个特殊的传统佳节里,一片粽叶、一把艾草、一句诗词,寄寓了古人的缕缕情思,寄托了对端午的美好祝愿。而提起端午的美食,定然绕不开“五黄”和粽子。
吃“五黄”过端午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所谓“五黄”,指的是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以及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五黄有着“辟邪避暑,家人一年健康又顺利”的寓意。
不管是婚丧嫁娶、年节宴客,江浙一带的人餐桌上总少不了一条黄鱼。黄鱼对于江浙人来说,就好比做菜不能少了盐。
清蒸大黄鱼是首选的吃法。刮净鱼鳞、洗去黏液、掏空内脏,抹盐、淋酒,放上姜丝葱段,等热气氤氲而出,鲜味也开始飘逸。蒜瓣肉白花花,黄鱼皮金灿灿,叫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黄鳝的美味在于肉质鲜嫩、不柴不腴、恰到好处,虽然有点泥土腥味,但只要烹饪得当,也是难得的美味。烹调黄鳝,比较简易的方法是蒜子鳝筒,红烧清蒸皆可。此时大蒜上市,正好用来搭配着烹调恰到好处。
端午的餐桌上也少不了咸鸭蛋和黄瓜。许多人因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而爱上这道美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另外,用黄瓜蘸上少量白糖,或者拌上海蜇,就成了一道经典美味的凉菜。
谚语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人们还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将其涂在小孩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能够让孩子们远离蛇虫的伤害。因雄黄有毒,现人们多以黄酒替代雄黄酒。
咸甜粽子各有所爱
对“吃货”而言,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头等事。“端午吃粽子”是千年的习俗,粽子是中国高超饮食文化技艺的代表。最初,粽子是用来祭祖祈福的,后因“粽”的谐音,老祖宗又为其赋予了更多美好的寓意。“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粽子寓意人丁兴旺。
据记载,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就已盛行,到了明清时代,粽子馅儿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因此粽子无论从样式和口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极具地方特色。
粽叶飘香,糯米软滑。北方人吃粽子偏爱甜口,而南方人青睐咸口。甜口的蜜枣粽、豆沙粽、赤豆粽等,皆选用晶莹剔透的糯米,裹上香甜的食材,煮熟后咬下去,满口清香和甜蜜。咸口粽子最常见的便是猪肉粽,将酱油腌过的猪肉包进粽子下锅煮,猪油慢慢化开,温柔地裹住糯米,热腾腾的肉香让人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