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曲曲入魂的唢呐还能走多远?

更新时间:2023-04-06 21:29:20

陕西关中地区的红白喜事都会用到很多网友疑惑唢呐在结婚的时候还会用?没错,在我生活了二十六载的关中农村,结婚是要用到唢呐的。“百般乐器,唢呐为王”,经常在抖音和西瓜视频上看到有网友调侃唢呐的用途,甚至有人说“没有谁是唢呐送不走的”,正因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呐再次被更多人所关注,没有自媒体之前,关于唢呐,很多人都只剩记忆。


还记得那首很火的唢呐独奏《安河桥》吗?作为一个老陕,我听到的是唢呐的孤单和无助。再一次重温《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看到唢呐的地位卑微到被西洋乐器压制,老师傅吹着淌出血来的唢呐,瞬间就落泪了,人不都是脆弱的,但人都会因为有感情的记忆产生强烈的共鸣。

曲曲入魂的唢呐还能走多远?


我的一个挚友,他的家里三代都是“乐人”,乐人就是关中农村对乐队的称呼,他的父亲和爷爷精通唢呐和长笛演奏,但到了他这一辈上,就算是划上了句号。因为唢呐在农村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涌现出一批为了金钱而改变初衷的乐队。人们对所谓的二人转,美女热舞,杂耍魔术,甚至武术表演变得无比热衷。

丧礼上你会看到穿短裙热舞的乡村美女,你会听到最近正流行的网络歌曲,可悲伤的唢呐却只剩下起灵前的哀鸣,我的挚友也是看到了如今文化的卑微而放弃了唢呐传承,但架不住偶尔几个老友还是会连哄带骗的要他演奏一曲,坐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坡上,唢呐吹出的感情流淌进每一寸神经,久久难以释怀。


曾经一次闲聊,我问过挚友的父亲。“叔,你为撒不搞乐队了?你的唢呐有没有接班人?”,叔叔苦笑了几声只说了一句:“原先我们那一代人搞乐队是为了谋生投入的真感情,现在的乐队是为了搞钱,至于唢呐,眼看都要消失的东西,还找什么接班人。”

是啊,如今都要消失的东西,还找什么接班人?找了接班人又有谁会耐着性子去学习唢呐呢?唢呐非一般的乐器,基本功训练就要三年,五年才可流畅吹曲儿,没有七八年的功夫哪里会有成绩出来?呐的受众除了八十年代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一代的九零后和零零后谁会看的起唢呐?


提笔写到这里,又突然想起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来拍成的电视剧里“呐一响,非喜即悲”,唢呐贯穿了整部剧的高潮部分,曾经的渭河平原,曾经的三秦大地,曾经的八百里秦川,曾经的老陕西人,在声声入魂的唢呐声中寻找着喜悦与悲伤。岁月容颜易改,可唢呐依旧是关中人的根,只是何时动摇,却很难再去寻求答案了。


唢呐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乐器,从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开始,就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金代开始传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的唢呐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就在这块土壤繁衍生息,作为一种民间吹管乐器,唢呐可以吹奏出高亢而雄壮的喜悦,也可以吹奏出断肠凄凉的悲伤,刚柔并济的唢呐流传至今,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

在如今不断探索和追求新鲜事物的洪流里,曲曲入魂的唢呐还能走多远?

相关推荐